发明名称 用于拖车之具有改良双阶段推拔状板片弹簧组合之悬架系统
摘要 本发明揭示一重量轻之双阶段推拔状板片弹簧组合,供重载拖车悬架使用。双板片推拔状板片弹簧组合具有一主要或第一推拔状板片以界定第一阶段变率及第二接拔板片可操作式地界定第二阶段变率。第一及第二板片系形成以包括一推拔状厚度轮廓,该轮廓很近似一实际修正之抛物线形推拔。该主要及第二板片之每一近似修正的抛物线形轮廓系用来提供第一及第二阶段变率之间的平滑非线性转移。
申请公布号 TW221396 申请公布日期 1994.03.01
申请号 TW081100899 申请日期 1992.02.10
申请人 维纳马克成长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狄韦恩B.威廉;马克A.黑肯厄伯;罗伯J.杜利
分类号 B60G11/02 主分类号 B60G11/02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文郎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二四八号七楼;蔡坤财 台北巿松江路一四八号十二楼之三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拖车之悬架系统,其具有轮轴装置及一车底框架,其中第一及第二吊架装于该车底框架之各侧,及板片弹簧装置可操作式地联结于该轮轴装置并置于该第一及第二吊架装置之间用以阻尼该轮轴装置及该车底框架之间的相对运动,该板片弹簧装置包含:一第一板片构件,其具有上端表面可滑动地接触于该第一及第二吊架装置上之凸轮表面装置,该第一板片构件具有第一堆拔状厚度轮廓;及第二板片构件,其置于该第一板片构件下方并联结于该第一板片构件,使其上端表面可以在与该第一板片构件的下端表面之未接合及接合位置之间移动,以回应于该板片弹簧装置之偏折,第二板片构件具有第二推拔状厚度轮廓;其中各该第一及第二推拔状厚度轮廓包括一串连续线性推拔状增量,每一增量界定不同单位长度量测的厚度推拔量,该线性推拔状增量的形状系依据修正的抛物线形推拔状轮廓。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悬架系统,其中该第二板片构件上端表面,在该拖车运软于第一负荷条件时,通常未与该第一板片构件之下端表面接合,使该第一板片构件之上端表面与该凸轮表面装置接合,造成该板片弹簧装贵提供一软性阻尼特性,及其中该第二板片构件之上端表面,在该拖车操作于第二负荷位置时,与该第一板片构件之下端表面接合以提供一坚固之阻尼特性。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悬架系统,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板片构件具有一预定曲率,当该拖车操作于该第二负荷条件时,在该板片弹簧装置中央夹紧部分及该接合端表面之间有一内部间隙,该内部间隙在该拖车操作于该第一及第二负荷条件时,可实质消除该第一及第二板片构件因偏折所产生之板片间的磨擦。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悬架系统,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推拔状厚度轮廓及相对该第二板片构件相对于第一板片构件之滑动接合共同作用以捉供一大约抛物线形变率的转移其系回应于该第二板片构件自该接合位置至一对应于该拖车操作于该第二负荷条件时之位置的偏折,该滑动接合可有效缩短该第二板片构件之作用长度。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悬架系统,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推拔状厚度轮廓及该第一板片构件相对于该凸轮表面装置之滚动接合将共同作用以按供一在该第一变率转移及该偏析位置之间之大约抛物线形的第二变率转移,其中该偏折位置系指该第二负荷条件并回应于该第一及第二板片构件之进一步偏折之位置。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悬架系统,其中该第一板片构件之工作应力准位大于该第二板片构件之工作应力准位,而且其中各该第一及第二推拔状厚度轮廓系构制成可均匀分布该工作应力实质上横跨于该第一及第二板片构件的整个作用长度。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悬架系统,其中该轮轴装置系以该板片弹簧装置在该车辆之每一侧先后一个个串列对齐之方式界定一前及后串列轮轴配置,该板片弹簧装置包括夹紧装置用以分别联结各该串列板片弹簧装置之该第一及第二板片构件之中点部分至该前及后轮轴,使该串列板片弹簧装置之内部端互相邻置及外部端互相成远间隔,及均衡装置可操作式地置于该第一及第二吊架装置之间使该串列板片弹簧装置之相邻上端表面与形成于该均衡装置上之第二凸轮表面装置形成滑动接触,而该远离的外部端表面与该第一及第二吊架装贵之该凸轮表面装置形成滑动接合,及其中配置成串列对齐之各该板片弹簧装置实质上系相同的。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悬架系统,其中该板片弹簧装置系双阶段推拔状双板片弹簧组合,其中该第一堆拔状厚度轮廓,在拖车工作于实质上未负荷的条件下,可提供软性阻尼特性,该第二推拔状厚度轮廓可回应加在该第一及第二板片构件之偏折量而与该第一板片构件共同作用以变动增加该阻尼特性,及各该第一及第二推拔厚度轮廓界定至少四个推拔增量。9﹒一种用于拖车之悬架系统,其具有轮轴装置及一车底框架,其中第一及第二吊架装置串列装在该框架各侧,一可变变率之双板片弹簧组合可操作式地联结于该轮轴装置并置于该第一及第二吊架装置之间以阻尼该输轴装置及该框架之间的相对运动,该可变变率双板片弹簧组成包含:第一伸长板片构件,其具有上端表面部分可与备于该第一及第二吊架装置上之凸轮表面装置形成滑动接触,该第一板构件具有第一推拔状厚度轮廓;及第二伸长板片构件,其置于该第一板片构件的下方并联结于该第一板片构件,使其上端表面之一部分可在与该第一板片构件未接合及接合的位置之间移动,以回应于该双板片弹簧组合之偏折,该第二板片构件具有第二推拔状厚度轮廓;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推拔状厚度轮廓包括一串连续线性推拔状增量,每一增量界定一不同之单位长度量测厚度推拔量,该线性推拔状增量形状近似一修正的抛物线形推拔状轮廓,该第二板片构件之上端表面,当拖车操作于第一负荷条件时,通常自该第一板片构件之下端表面脱离,使该第一板片构件之上端表面与该凸轮表面接合,造成该双板片弹簧组合提供一软性阻尼特性,及其中该第二板片构件之上端表面,在该拖车操作于第二负荷条件时,接合该第一板片构件之下端表面以提供一坚固之阻尼特性。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悬架系统,其中各该第一及第二板片构件有一预定曲率,当该拖车操作于该第二负荷条件时,在中央夹紧部分及该第一及第二板片构件之接合端表面之间有一内部间隙,该内部间隙在该拖车操作于该第一及第二负荷条件时,可将该第一及第二板片构件因偏折所产生之板片间的磨擦减至最少。1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悬架系统,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推拔状厚度轮廓及该第二板片构件相对于该第一板片构件之滑动接合将共同作用以提供一大约抛物线率的转移其系回应于该第二板片构件自该接合位置至一对应于该拖车操作于该第二负荷条件之位置的偏折,该滑动接合可有效缩短该第二板片构件之作用长度。12 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悬架系统,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推拔状厚度轮廓及该第一板片构件相对于该凸轮表面装置之滚动接合将共作用以提供一在该第一抛物线形变率转移及该偏折位置之间之大约抛物线形的第二变率转移,其中该偏折位置系指该第二负荷条件并回应于该第一及第二板片构件之进一步偏折之位置。13﹒ 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悬架系统,其中该第一板片构件之工作应力准位大于该第二板片构件之工作应力准位,其中各该第一及第二推拔状厚度轮廓系构制成可均匀分布该工作应力实质上横跨于该第一及第二板片构件整个作用长度。1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悬架系统,其中该轮轴装置系以该板片弹簧装置在该车辆之每一侧先后一个个串列对齐之方式界定一前及后串列轮轴配置,该板片弹簧装置包括夹紧装置用以分别联结各该串列板片弹簧装置之该第一及第二板片构件之中点部分至该前及后轮轴,使该串列板片弹簧装置之内部端互相邻置及外部端互相远隔,及均衡装置可操作式地置于该第一及第二吊架装置之间使该串列板片弹簧装置之相邻上端表面与形成于该均衡装置上之第二凸轮表面装置形成滑动接触,而该远离的外部端表面与该第一及第二吊架装置之该凸轮表面装置形成滑动接合,及其中配置成串列对齐之各该板片弹簧装置实质上系相同的。图示简单说明:第1图为商用拖曳车的组合例,具有一由本发明双阶段双板片推拔状弹簧组合之前对及后对串列轮轴所支持之拖车;第2图为第1图串列轮轴悬架组合之部分剖面;第3图为第2图后双阶段双板片弹簧组合偏折成“控制"负荷第一阶段操作位置之部分放大分解图;第4图与第3图相似,为双阶段双板片弹簧组合在"中间"负荷转移阶段位置第5图与第3图相似,说明双阶段双板片弹簧组合偏折成“设计"负荷第二阶段操作位置;第6图为第3至5图所示板片弹簧组合之变率与偏折特性之关系及相对传统多板片单阶段板片弹簧的比较说明;第7图系说明修正的抛物线形推拔状轮廓及线性推拔状轮廓图示:第8图为主要板片部分之厚度推拔状轮廓,说明近似第7图修正抛物线形推拔的多数连续线性推拔状增量;第9图与第8图相似,说明第二板片部分厚度推拔状轮廓;第10图以图示说明第8与9图厚度推拔状轮廓与传统线性推拔状板片弹簧比较;及第11图为形成本发明近似修正抛物线形推拔状厚度轮廓的方法及装置。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