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变电站避雷针塔安全性评定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电站避雷针塔安全性评定方法,包括步骤有:(1)将避雷针塔按高度方向平均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计算各部分的风载荷等效集中力;(2)获得各部分的等效集中力后,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中,建立避雷针杆的完整等效集中力模型;(3)确定避雷针塔结构中承受应力较大的部位和较小的部位;(4)确定服役若干年钢材性能是否发生了劣化;(5)分析避雷针杆的疲劳寿命。按照本发明方法不但可以有效防止重大隐患避雷针的继续服役,消除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可对正在服役的避雷针进行安全评估后,获得剩余寿命,避免塔的早期失效,此项技术如果在国内全面推广,每年将为国家节省数十亿资金。
申请公布号 CN103514329B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6.08
申请号 CN201310463798.9 申请日期 2013.10.08
申请人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发明人 马崇;程明;陈韶瑜
分类号 G06F17/50(2006.01)I 主分类号 G06F17/50(2006.01)I
代理机构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代理人 王来佳
主权项 一种变电站避雷针塔安全性评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1)将避雷针塔按高度方向平均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计算各部分的风载荷等效集中力,具体计算方法为:根据标准风压的计算公式:<maths num="0001" id="cmaths0001"><math><![CDATA[<mrow><mi>&omega;</mi><mo>=</mo><mfrac><mi>r</mi><mrow><mn>2</mn><mi>g</mi></mrow></mfrac><msup><mi>V</mi><mn>2</mn></msup></mrow>]]></math><img file="FDA0000924630410000011.GIF" wi="214" he="119" /></maths>式中<img file="FDA0000924630410000012.GIF" wi="85" he="125" />为风压系数,v为风速,风载荷并不是垂直作用在避雷针杆上,但是由于偏差角度很小,将风载荷简化为垂直作用在避雷针上,任意高度a处的风压计算公式为:<maths num="0002" id="cmaths0002"><math><![CDATA[<mrow><msub><mi>&omega;</mi><mi>a</mi></msub><mo>=</mo><mi>&omega;</mi><msup><mrow><mo>(</mo><mfrac><mi>a</mi><mn>10</mn></mfrac><mo>)</mo></mrow><mrow><mn>2</mn><mi>&alpha;</mi></mrow></msup></mrow>]]></math><img file="FDA0000924630410000013.GIF" wi="285" he="110" /></maths>式中ω为10m高度处的标准风压,α为地面粗糙度,F=C<sub>F</sub>·ω<sub>a</sub>·A式中C<sub>F</sub>为风阻力系数,ω<sub>a</sub>为任意位置处重点位置的风压;(2)获得各部分的等效集中力后,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中,建立避雷针杆的完整等效集中力模型;(3)确定避雷针塔结构中承受应力较大的部位和较小的部位,具体方法为:在ANSYS软件中,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对避雷针杆添加约束与载荷,施加风载荷集中力作用,得到其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工作情况,从而确定避雷针塔结构中承受应力较大的部位和较小的部位;(4)确定服役若干年钢材性能是否发生了劣化,其中,对服役期为20年的钢材性能是否发生了劣化的具体判定方法为:针对拆解下的服役20年的避雷针塔,分别在经验判断承受应力较大的部位和应力较小的部位截取钢材,进行金相对比、强度对比、韧性对比、疲劳性能对比试验,通过避雷针杆的完整等效集中力模型数据与服役20年的避雷针塔材料数据的对比,确定服役若干年钢材性能是否发生了劣化;(5)分析避雷针杆的疲劳寿命,具体方法是:使用Miner准则进行避雷针剩余寿命分析,变幅疲劳中各个应力幅△σ<sub>i</sub>所造成的损伤用n<sub>i</sub>/N<sub>i</sub>来定量表示,且可以线性叠加;①首先计算避雷针塔在疲劳载荷下的损伤,经过模拟计算,得到避雷针塔最危险部位在一年之内的应力载荷谱,则构造细节在(△σ<sub>i</sub>,n<sub>i</sub>)重复载荷作用下的每年的损伤度为:<maths num="0003" id="cmaths0003"><math><![CDATA[<mrow><msub><mi>D</mi><mi>b</mi></msub><mo>=</mo><munderover><mo>&Sigma;</mo><mrow><mi>i</mi><mo>=</mo><mn>1</mn></mrow><mi>&infin;</mi></munderover><mfrac><msub><mi>n</mi><mi>i</mi></msub><msub><mi>N</mi><mi>i</mi></msub></mfrac></mrow>]]></math><img file="FDA0000924630410000014.GIF" wi="253" he="143" /></maths>式中:n<sub>i</sub>为应力幅△σ<sub>i</sub>的循环次数;N<sub>i</sub>为按照应力幅△σ<sub>i</sub>进行常幅试验时,达到破坏的循环次数,当D<sub>b</sub>=1时,达到疲劳破坏;②剩余疲劳寿命;T<sub>R</sub>=(N<sub>C</sub>‑∑n<sub>i</sub>)/n<sub>y</sub>N<sub>C</sub>相应于选定疲劳评定曲线产生疲劳破坏时的应力循环次数;∑n<sub>i</sub>至今已产生的应力循环次数总和,低于疲劳极限的盈利循环次数不计;n<sub>y</sub>为相应于D<sub>b</sub>的将来载荷等级引起的一年内产生的应力循环次数。
地址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