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多重导体缆线连接器
摘要 一个适用于高密度多导体带状缆线的连接器。此连接器具有一基座部分,一外壳部分与一护圈插入其中。此外壳部分及护圈聚集地定义一带状缆线接收区域,及在外壳部分的匹配表面与护圈具有刻痕,可驱使在带状缆线的导体置中于由刻痕所定义的导体空间内的导体。复数个接点系被放置在基座及接点的隔离分隔末端,并经在护圈的开口延伸进入藉由刻痕所定义的导体接收空间。基座部分使力以抗拒接点,藉以使得外壳与基座的施压将导致导体同时被置中于导体接收空间,且接点强迫进入导体内。在第一末端的接点系较佳地提供与载座的连接,其中第一末端包括一匹配部分及相反的部分包括绝缘分隔末端。此复数个接点的绝缘分隔末端系安排以使其形成两平行线,藉以使得可简化连接器的组装。
申请公布号 TW365079 申请公布日期 1999.07.21
申请号 TW087104282 申请日期 1998.03.23
申请人 瑟克特爱善伯利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亚特乔成;约翰爱西马克艾利斯特;罗杰D.连
分类号 H01R9/03 主分类号 H01R9/03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詹铭文 台北巿罗斯福路二段一○○号七楼之一
主权项 1.一多重导体带状缆线之连接器,具以复数个导体,其中该导体包括:复数的接点,每一该接点具有一第一末端,系设计用以在该带状缆线内之复数个导体作电性的连接,及一第二末端,系提供复数个外部接点之一接触点,以经由该些接点与在该带状缆线内的复数个导体作电性的连接;一基座,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最少一开口形成于该第一表面上,用以衔接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并保持该些接点在从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彼此一固定的关系;一外壳部分,可卸下地与该基座相啮合;以及一护圈,介于该外壳部分与该基座之间,其中该护圈具有复数个开口穿过其中,其系用以接收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并保持该些第一末端对应于彼此之间一预先定义的固定形状,并且其中该护圈与该外壳部分定义一带状缆线接收区域,及当该外壳与该护圈系被压在一起时,该护圈与该外壳部分系用以正确地放置该带状缆线个别的导体在与在该护圈内的开口有关的一预定的方向,以使得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系放置在该带状缆线内的预定导体内。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复数个刻痕系形成于该外壳部分与该护圈两者,且其中该些刻痕系适合放在围绕在该带状缆线之每一该导体之绝缘部分,以使得当外壳部分系放置在邻近于该护圈时,该些刻痕可分别地置中该些导体在由该外壳之该些刻痕所定义的空间内。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系包含一绝缘分隔末端,其可穿过围绕在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并且与在该带状缆线的该些导体作电性的接触。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些复数个接点系包括:一绝缘分隔末端,可穿过围绕在该多重导体带状缆线的该些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并且与该些导体作电性的接触;一匹配部分,置放在该基座内,而可定义一接点面与外部之该接点作电性的接触;以及一中央部分,介于该绝缘分隔末端与该匹配部分之间,其中该中央部分包括一刻沟面。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一第一组的该些接点更包括一弯曲部分,介于该绝缘分隔末端与该匹配末端之间,以使得该些第一组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系放置在从该些第二末端位置的一第一方向。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在该些接点中的每一该其他接点皆包含一接点在该第一组中。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用以衔接该些接点的该第二末端的该基座上最少有一该开口,当该基座、护圈及外壳被压在一起时,以定义一外围部分,用以产生一外力以对抗该刻沟面,以驱使该些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进入该带状缆线。8.如中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在该护圈的该些开口系用以定义一外围部分,可与该刻沟面相接触,藉以避免该些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过度的插入该些导体中。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在该中央部分与该些接点的该匹配部分的介面系用以定义一外围部分,且其中最少一该开口用以定义一停止部分,其系与在该些接点上的外围部分相啮合,并且在该外壳压向该基座时,驱使该些接点进入该带状缆线。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些接点包括两组接点,其中每一组接点的该第一末端系被安排在两分开的平行列中。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些接点系包含具有三十四个第一末端两平行列以及具有十七个第二末端的四平行列之三十四个接点两组。12.一多重导体带状缆线之连接器,具以复数个导体,其中该导体包括:复数的接点,每一该接点具有一第一末端,系设计用以在该带状缆线内之复数个导体作电性的连接,及一第二末端,系提供复数个外部接点之一接触点,以经由该些接点与在该带状缆线内的复数个导体作电性的连接,其中该些接点系初始地连接到一单一可移动的载座,其系在装入该基座前,先连接到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并且其中该些接点系设计以使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被安排在一单一列,及当该些接点系连接到该可移动的载座时,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系安排在两平行列;一基座,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最少一开口形成于该第一表面上,用以衔接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并保持该些接点在从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彼此一固定的关系;以及一外壳部分,可卸下地与该基座相啮合,其中该外壳部分用以定义一带状缆线衔接区域,当该外壳部分系与该基座相啮合及该带状缆线系固定在该带状缆线衔接区域时,将被设计以使得该带状缆线的该些导体被固定在邻接于该基座的该第一表面上的最少一该开口,以使得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与在该带状缆线内的该些导体作电性的接触。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基座用以定义一第二表面,且最少一开口形成于该第二表面上,藉以提供该外部接点与固定在该基座的该些接点的该第些二末端间的相连接。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在该基座上的该第一表面最少有一该开口可衔接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更包括一护圈,介于该外壳部分与该基座的该第一表面之间,其中该护圈包括两列开口穿过其中,其位置在可衔接该些接点的该些两列的第一末端。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外壳与该护圈系聚集地定义一带状缆线接收区域,且其中当该外壳与该护圈系被压在一起时,该外壳及该护圈系适用于将该带状缆线内的该些独立导体置中于一对应于在该护圈内的开口之预定的方向,以使得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系位于在该带状缆线之该些预定的导体内。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复数个刻痕系形成于该外壳与该护圈两者之间,且其中该刻痕系适合于环绕在该带状缆线内的每一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以使得当外壳系邻近于该护圈时,该些刻痕分别地将在由在该外壳与该护圈上的刻痕所定义的该空间内的导体置中。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系包括一绝缘分隔末端,可穿过围绕在该导体四周的绝缘部分,并与在该带状缆线间的导体作电性的连接。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些复数个接点系包括:一绝缘分隔末端,可穿过围绕在该多重导体带状缆线的该些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并且与该些导体作电性的接触;一匹配部分,置放在该基座内,而可定义一接点面与外部之该接点作电性的接触;以及一中央部分,介于该绝缘分隔末端与该匹配部分之间,其中该中央部分包括一刻沟面。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一第一组的该些接点更包括一弯曲部分,介于该绝缘分隔末端与该匹配末端之间,以使得该些第一组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系放置在从该些第二末端位置的一第一方向。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在该些接点中的每一该其他接点皆包含一接点在该第一组中。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用以衔接该些接点的该第二末端的该基座上最少有一该开口,当该基座、护圈及外壳被压在一起时,以定义一外围部分,用以产生一外力以对抗该刻沟面,以驱使该些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进入该带状缆线。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在该护圈的该些开口系用以定义一外围部分,可与该刻沟面相接触,藉以避免该些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过度的插入该些导体中。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在该中央部分与该些接点的该匹配部分的介面系用以定义一外围部分,且其中最少一该开口用以定义一停止部分,其系与在该些接点上的外围部分相啮合,并且在该外壳压向该基座时,驱使该些接点进入该带状缆线。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些接点包括两组接点,其中每一组接点的该第一末端系被安排在两分开的平行列中。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些接点系包含具有三十四个第一末端两平行列以及具有十七个第二末端的四平行列之三十四个接点两组。27.一种组装及连接一连接器到一多重导体带状缆线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放置复数个具有一第一末端及一第二末端之接点到一护圈中,以使得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系位于该护圈之复数个开口中,其中每一该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系连接到可移动的一载座;移动该载座,以使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曝露出来;放置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到一基座上;放置一带状缆线到邻接于该护圈的一第一侧边;放置一外壳到邻接于具有该带状缆线插入其中的该护圈的该第一侧边;以及将该外壳、该护圈及该基座压在一起,其中该压的步骤将同时导致(1)个别的导体被驱入对应于该护圈的该些开口的一预定位置,及(2)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被驱入穿过该些开口,以可与在该带状缆线正确定位的导体作电性的接触。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所述之方法,其中该护圈具有复数个形成于该第一侧面之刻痕,该外壳具有复数个形成于邻近护圈之一侧边的刻痕,以使在压的步骤中,该些刻痕将产生力量,而使环绕该些导体的绝缘部分,藉以驱使该些导体进入对应于在该护圈之该些开口的一预定位置。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放置该些接点进入该护圈的步骤中,包括放置复数个具有与该可移动的载座连接的一匹配部分的接点,及复数个绝缘分隔末端进入该护圈,以使该些绝缘分隔末端系位于在该护圈的该些开口内。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放置该些绝缘分置末端到该些开口的步骤包括放置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进入开口的两分开平行列,其中连接到该可移动的载座的该些接点系包含两组的接点,其中该第一组系设计具有位于一第一列的该绝缘分隔末端,及该第二组系设计具有在一第二列的该绝缘分隔末端。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所述之方法,其中该些接点的交替接点系在该第一组。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将该外壳、护圈及该基座压在一起的步骤系将导致该基座产生一力量以对抗一部份的该些接点,藉以驱使该绝缘分隔末端穿过在该护圈的开口,以使与该开口正确对准位置的该些导体相接触。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其中将该外壳、护圈及该基座压在一起的步骤将导致该些接点与中心距离0.025寸的六十八个导体相连接。34.一多重导体带状缆线之连接器,具以复数个导体,其中该导体包括:复数的接点,每一该接点具有一第一末端,系设计用以在该带状缆线内之复数个导体作电性的连接,及一第二末端,系提供复数个外部接点之一接触点,以经由该些接点与在该带状缆线内的复数个导体作电性的连接;一基座,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最少一开口形成于该第一表面上,用以衔接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并保持该些接点在从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彼此一固定的关系;一外壳部分,可卸下地与该基座相啮合;以及一护圈,介于该外壳部分与该基座之间,其中该护圈具有复数个开口穿过其中,其系用以衔接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并保持该些第一末端对应于彼此之间一预先定义的固定形状,并且其中该护圈与该外壳部分定义一带状缆线接收区域,及当该外壳与该护圈系被压在一起时,该护圈与该外壳部分系用以正确地放置该带状缆线个别的导体在与在该护圈内的开口有关的一预定的方向,以使得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系放置在该带状缆线内的预定导体内,且其中在该些接点的每一该接点的水平突出物系与在护圈内的该开口相啮合,以在该外壳与该护圈压下时能稳定护围在该第一方向。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复数个刻痕系形成于该外壳部分与该护圈两者,且其中该些刻痕系适合放在围绕在该带状缆线之每一该导体之绝缘部分,以使得当外壳部分系放置在邻近于该护圈时,该些刻痕可分别地置中该些导体在由该外壳之该些刻痕所定义的空间内。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5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系包含一绝缘分隔末端,其可穿过围绕在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并且与在该带状缆线的该些导体作电性的接触。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些复数个接点系包括:一绝缘分隔末端,可穿过围绕在该多重导体带状缆线的该些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并且与该些导体作电性的接触;一匹配部分,置放在该基座内,而可定义一接点面与外部之该接点作电性的接触;以及一中央部分,介于该绝缘分隔末端与该匹配部分之间,其中该中央部分包括一刻沟面。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一第一组的该些接点更包括一弯曲部分,介于该绝缘分隔末端与该匹配末端之间,以使得该些第一组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系放置在从该些第二末端位置的一第一方向。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在该些接点中的每一该其他接点皆包含一接点在该第一组中。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用以衔接该些接点的该第二末端的该基座上最少有一该开口,当该基座、护圈及外壳被压在一起时,以定义一外围部分,用以产生一外力以对抗该刻沟面,以驱使该些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进入该带状缆线。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在该护圈的该些开口系用以定义一外围部分,可与该刻沟面相接触,藉以避免该些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过度的插入该些导体中。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在该中央部分与该些接点的该匹配部分的介面系用以定义一外围部分,且其中最少一该开口用以定义一停止部分,其系与在该些接点上的外围部分相啮合,并且在该外壳压向该基座时,驱使该些接点进入该带状缆线。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些接点包括两组接点,其中每一组接点的该第一末端系被安排在两分开的平行列中。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3项所述之连接器,其中该些接点系包含具有三十四个第一末端两平行列以及具有十七个第二末端的四平行列之三十四个接点两组。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是较佳实施例的一连接器部分外壳去除的透视图;第二图是第一图中的连接器一外壳的侧视图;第三图是使用在第一图的连接器中的一护圈侧视图;第四图是第一图中的连接器的基座的测试图;第五图A-第五图C是在包含第一图的连接器之一载座中,所具有复数个接点的等角度说明;第六图A-第六图C是进一步说明在第五图中的复数个接点之一的相同角度视图;第七图A-第七图C是说明第一图中的连接器与一带状缆线相连接时的等角度说明;第八图A是在第一图中连接器的剖面图,用以说明复数个接点与高密度带状缆线的导体连接情形;第八图B是在第一图中连接器的剖面图,用以说明本较佳实施例的接点在与多重导体带状缆线连接时的较佳设计;以及第九图系一等角度视图,用以说明复数个接点放置在第一图连接器的基座与护圈时的设计。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