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双孢菇箱式栽培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孢菇箱式栽培方法,采用西北地区农区最普通的农作物废弃物棉籽壳和玉米芯,二次发酵在场院或发酵室内进行,培养料装入30‑40×50‑60厘米、高20厘米的塑料箱内,播种后直接移入栽培室架上进行菌丝培养。双孢菇一茬生产结束后将塑料箱连同栽培废料移出倒入运输工具拉运到农田做肥料。塑料箱重复使用,二次发酵(在发酵室进行)与栽培生产同时进行,充分发挥栽培设施的作用,生产设施年生产双孢菇可达到6茬,用棉籽壳和玉米芯代替稻草可提高单产,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申请公布号 CN106212043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12.14
申请号 CN201610542168.4 申请日期 2016.07.11
申请人 李鸿亮 发明人 李鸿亮
分类号 A01G1/04(2006.01)I;C05G3/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04(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代理人 汤东凤
主权项 一种双孢菇箱式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培养料处理:配方为牛粪:棉籽壳:玉米芯:油渣:石灰:石膏:粗盐:复合肥=26:35:35:1:1:1:0.5:0.5;每平方米需培养料40‑50公斤,根据栽培面积准备原料,新鲜牛粪晒干粉碎,棉籽壳干燥无霉变,干燥、无霉变的玉米芯粉碎成直径小于5毫米的颗粒,建堆前粉碎的玉米芯清水浸泡24小时;步骤二:建堆:将准备好的各种原料掺拌均匀,加水调解含水率,使料的含水率达到65%左右;然后将原料堆成宽1米、高1.2米的堆,长度随料的多少而定进行自然发酵,建好堆后在堆顶部每隔50厘米左右用直径10厘米的木棒捅一排通气孔,深度达到料堆的底部;步骤三:翻堆发酵:建堆自然发酵隔5‑7天后堆料内温度开始下降要翻堆一次,目的是把外部干燥冷却层与内部好气发酵层和底部厌气发酵层的料互换位置,以促进微生物的分解活动,进行物质转化,翻堆共进行4‑5次,每两次翻堆间隔时间5‑7天,每次翻堆时要根据料的含水率来确定是否加水,堆制出的培养料腐熟均匀,无粪臭味,水分适量,料富有弹性,无氨味,PH值7.5左右;步骤四:二次发酵:一次发酵后的培养料堆成1米宽、1.2米高的料垛,捅制通风孔;在场院进行发酵的料垛上要罩塑料薄膜然后通蒸汽,在发酵室进行发酵的堆垛后通蒸汽,要求以最短的时间将温度升至62‑65℃,并保持6‑8天;步骤五:装箱播种:二次发酵好的培养料即可装入30‑40厘米×50‑60厘米、高20厘米的塑料箱,边装料边播种,用种量为麦粒种2瓶/平方米;采取二次播种,即料装到塑料箱一半深度时稍镇压播一层种,用种量为总量的1/3,装满料顶部再播一层种,用量为总量的2/3,然后移入栽培室上架进行菌丝培养,以后菌丝培养、覆土、出菇进入常规管理。
地址 8315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文化小区3幢楼1单元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