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拉绳运动器
摘要
申请公布号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7.21
申请号 TW100200201 申请日期 2011.01.05
申请人 吴盈庆 发明人 吴盈庆
分类号 A63B21/02 主分类号 A63B21/02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谢依良 高雄市前金区大同二路135之1号5楼之2
主权项 一种拉绳运动器,包括:一连接件(20),包括隔开的一第一部分(22)与一第二部分(24);一衔接件(26),包括一第一衔接部(28),以及与第一衔接部(28)隔开的二第二衔接部(30),衔接件(26)的第一衔接部(28)结合于连接件(20)之第二部分(24);二连接环(32),各自结合于衔接件(26)的第二衔接部(30)上;二条带(34),二条带(34)各自包括隔开的一第一末端(35)与一第二末端(37),二条带(34)进一步包括位于第一及第二末端(35、37)之间的一第一段(36)、一第二段(38)与一第三段(40),第二段(38)位于第一及第三段(36、40)之间,第一末端(35)位于第一段(36)的端部上,而第二末端(37)位于第三段(40)的端部上,二条带(34)各自的第一段(36)绕过连接环(32),第一及第二段(36、38)垂挂于连接环(32)上,使二条带(34)各自的第一段(36)摺叠在第二段(38)的一侧,且二条带(34)的第三段(40)摺叠在第二段(38)的另一侧,二条带(34)各自的第一末端(35)远离连接环(32),二条带(34)的第二末端(37)朝向连接环(32);二套环(42),各自可滑动地套设于条带(34)的第二及第三段(38、40)上,且二套环(42)各自与条带(34)之第三段(40)固接,二套环(42)能各自沿条带(34)之第二段(38)位移,二套环(42)位移时,能各自连动条带(34)的第三段(40);二第一元件(48),包括隔开的一齿部(50)与边缘(52),二第一元件(48)进一步各自包括位于齿部(50)与边缘(52)之间的一横杆(54),二条带(34)的第一末端(35)各自与第一元件(48)的横杆(54)结合,二条带(34)的第二及第三段(38、40)各自绕过第一元件(48)的齿部(50);二第二元件(56),各自与第一元件(48)枢接,二第二元件(56)各自包括一外侧(58),第二元件(56)能在靠近第一元件(48)之齿部(50)的阻挡位置与远离齿部(50)的脱离位置之间枢转;二衔接带(60),包括隔开的二末端(62),二末端(62)各自结合在第一元件(48)的边缘(52)与第二元件(56)的外侧(58)上;二握把(64),各自结合于衔接带(60)上,提供使用者手部握持;二悬吊带(68),各自结合于握把(64)上,用来悬吊使用者的脚;一带子(74),包括隔开的一第一端(76)与一第二端(78);一挡件(80),结合于带子(74)的第一端(76)上,挡件(80)具有大于带子(74)的体积;二环(86),结合于带子(74)上;一扣环(82),结合于带子(74)的第二端(78)上;当第二元件(56)位于脱离位置时,能各自移动二套环(42),以分别调整二条带(34)之第三段(40)距离齿部(50)的长度,进而调整二握把(64)各自与连接环(32)间的距离,且当第三段(40)距离齿部(50)的长度越短时,握把(64)距离连接环(32)的距离越远,当握把(64)或悬吊带(68)受拉力时,第二元件(56)会枢转至阻挡位置,使二条带(34)各自被第一元件(48)的齿部(50)及第二元件(56)的外侧(58)壁面夹固而摩擦定位,连接件(20)的第一部分(22)与任意一环(86)可拆卸地结合,扣环(82)可选择地与任意一环(86)可拆卸地结合,使带子(74)成环状。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拉绳运动器,其中拉绳运动器另包括二固定带(84),带子(74)包括连接第一及第二端(76、78)的一侧面(79),二固定带(84)各自对摺且固设于带子(74)的侧面(79)上,二环(86)各自枢设于固定带(84)上。
地址 台南市安定区新吉里新吉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