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超宽带巴伦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宽带巴伦,涉及一种巴伦,包括移相电路P‑S、输入端口P1、微带‑共面波导转换电路C‑M1、第一输出端口P2、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2、第二输出端口P3、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3和缺陷地DGS;本实用新型具有易调试、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高、电性能好、温度稳定性好、电性能批量一致性好、成本低、可大批量生产等优点,适用于相应微波频段的通信、卫星通信等对体积、电性能、温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有苛刻要求的场合和相应的系统中。
申请公布号 CN205564942U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9.07
申请号 CN201620329008.7 申请日期 2016.04.19
申请人 戴永胜;陈相治 发明人 戴永胜;陈相治
分类号 H01P5/10(2006.01)I 主分类号 H01P5/10(2006.01)I
代理机构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代理人 翁斌
主权项 一种超宽带巴伦,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移相电路P‑S、输入端口P1、微带‑共面波导转换电路C‑M1、第一输出端口P2、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2、第二输出端口P3、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3和缺陷地结构DGS;缺陷地结构DGS位于移相电路P‑S、输入端口微带‑共面波导转换电路C‑M1、第一输出端口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2和第二输出端口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3的正下方;第一输出端口P2和第二输出端口P3设于移相电路P‑S的左右两边,输入端口P1设于所述移相电路P‑S的后面;移相电路P‑S包括Y形传输线L1,倒L形传输线L2和倒L形传输线L3,倒L形传输线L2位于Y形传输线L1的左边,倒L形传输线L3位于Y形传输线L1的右边;微带‑共面波导转换电路包括主传输线L4、第一接地线L5、第二接地线L6和第一接地金属柱Via1,第一接地线L5位于主传输线L4左边,第二接地线L6位于主传输线L4右边,第一接地金属柱Via1均匀分布在第一接地线L5和第二接地线L6的下方,第一接地线L5和第二接地线L6均通过各自下方的第一接地金属柱Via1连接地线;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2包括第一输出传输线L7、第三接地线L8和第二接地金属柱Via2,第一输出传输线L7位于第三接地线L8的前方,第二接地金属柱Via2均匀分布在第三接地线L8的正下方,第三接地线L8通过第二接地金属柱Via2连接地线;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3包括第二输出传输线L10、第四接地线L9和第三接地金属柱Via3,第二输出传输线L10位于第四接地线L9的后方,第三接地金属柱Via3均匀分布在第四接地线L9的正下方,第四接地线L9通过第三接地金属柱Via3连接地线;输入端口P1连接微带‑共面波导转换电路C‑M1的输入端,微带‑共面波导转换电路C‑M1的输出端通过节点Node1、节点Node2和节点Node3与移相电路P‑S连接,移相电路P‑S通过节点Node4和节点Node5与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2的输入端连接,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口P2,移相电路P‑S通过节点Node6和节点Node7与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3的输入端连接,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3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出端口P3;缺陷地结构DGS位于移相电路P‑S、输入端口微带‑共面波导转换电路C‑M1、第一输出端口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2和第二输出端口共面波导‑微带转换电路C‑M3的正下方。
地址 210094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200号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