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可挠性轨道元件
摘要
申请公布号 TW081347 申请公布日期 1986.10.01
申请号 TW075205232 申请日期 1985.11.04
申请人 库特.黑瑟 发明人 J.C.德律克;瓦尔特.希克罗尔
分类号 A63H18/00 主分类号 A63H18/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镒珠 台北巿长安东路二段一一二号九楼
主权项 1.自由行驶且与轨道有关联的玩具车所用的可挠性轨道件,由可插含在一起且可作相对枢转的个别轨道件部分(2)所构成,各轨道件部份具有:(A)一个联结装置,宜沿与行驶方向成横向之方向设置在中间,包含在轨道件部份上的突部及与突部互补之歇止元件,突部沿垂直方向大致呈圆筒形,且在一端侧沿行驶方向突出去,歇上元件位于对向之轨道件部份或位于轨道件部份上与突部成背向的那一端侧上,歇止元件由二个 形爪构成,突部可容纳在二爪间歇上住;(B)在边缘侧的导引元件,具有舌片及后突部,舌片从一端侧向行驶方向突出,后突部设在另一端侧处,用来容纳相邻之轨道件部份的舌片,其特征在:该联结装置由二个突部(11)二个互补之成对爪(14)所构成,它们直接设在沿行驶方向(3)轨道件部份中央线(4)约两侧。2.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该二突部(11)及二个互补之成对爪(14)成点对称于一条垂直轴(8)[该轴通过轨道件部份之中央线(4)]设置,使得各端侧(10)的上各有一突部(11)及一成对爪(14)相邻而设,且二边缘(25)之舌片(23)及后突部(24)同样地呈点对称于该垂直轴(8)而设。3.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或第2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有--个大致呈吃形延伸的鼻部(17)从该突部(11)沿行驶方向突出去,且一成对爪之二爪(14) 之间的容纳空间大致呈方石块形延长,以容纳该鼻部 (17),其中该延长空间(19)横过行驶方向 (3) 处系较突部(11)之宽度为窄。4.如请求专利部份第 3项之可挠性轨道,其特征在:该鼻部(17)与延长部(19)延伸至行驶轨道上侧。5.如请求专利部份第4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该鼻部(17)有一个加宽之底侧足部(18),该足部可以与延长空间(10)不作实质上的接触,而大致以结合在一起的方式被夹持住。6.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5项任一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一成对爪之二爪(14)问的容纳空间(16)沿着行驶方向(3)相当于一长孔,其宽度方向之度量略大于突部之宽度,故沿着横过行驶方向之构方向可有一个自由余隙。7.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6项任一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各爪片(14)从背向容纳空间(16)那一例的剩余部份藉一沿行驶方向(3)延伸之槽孔(20)(21)分离。8.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7项任一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从行驶轨道中央线)(到行驶轨道边缘(25),在舌片(23)之侧设有一个较行驶轨道上侧(28)低的面(29),而在后突部(24)之侧则有一自由空间(30),供轨道件部份(2)之下侧用,使二个相邻轨道件部份(2)在组合状态时,该较低之面(29)大致嵌入该自由空间(30)结合在一起而无实质之接触。9.如请求专利部份第8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该行驶轨道上侧(28)及较低之而(29)之间的过渡阶段(31)的设计,使得二个邻接的轨道件部份(2)作最大程度之反向枢转状态时,以及在一起移动到最远离的状态时,行驶轨道中央线(4)及行驶轨道边缘(25)之间的过渡阶段(31)系大致呈联结方式倚靠在相邻之轨道件部份(2)的相关的对立之端侧(10)(13)。10.如请求专利部份第8或第9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该自由空间上侧(32)与底侧(34)之间的过渡阶段(33)的设计方式,使二个相邻之轨道件部份作最大程度之反向枢转及一起移动至最远离的状态时,行驶轨道中线(14)与轨道件边缘(25)间的过渡阶段大致上呈联结方式倚靠在相邻之轨道件部份(2)的相关之对立的端侧(10)(13)。11.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10项之任一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有一横条(35)从突部向后突出到次一个横壁[过渡阶段(31)]。12.如请求专利部份第l-11项之任一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该行驶轨道上侧(28)包含舌片(23)及后突部(24)的范围(26)由观之呈角形。13.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2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该角形范围(26)具有横槽(27),与行驶方向(3)成横向,且该行驶轨道上侧(28)其余部份呈粗糙状。14.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13项任一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具有一种导电装置(7)以将电流导至玩具车辆,其特征在:该导电装置(7)由导电柱(36)构成,导电柱在行驶轨道边缘从行驶轨道上侧(28)各向上突出,大致呈方石块形,有一导电舌片(39)从该导电柱沿行驶方向(3)突出,且该导电柱上,另一端侧(37)之行驶方向有一空隙(40),用来容纳相邻之轨道件部份(2)之导电舌片(36),且导电舌片(39)在行驶方向(3)与轨道件部份(2)的全度量大致相当,且导电柱(36)的度量在行驶方向(3)大致上至少相当于轨道件部份(2)沿行驶方向(3)的度量之半。15.如请求专利部份第2项及第14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该二侧行驶轨道边缘(25)之导电柱(36)及导电舌片(39)系呈点对称于一垂直轴(8)设置。16.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1或第12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该导电柱(36)有一内部中空室(43),向下开口。17.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4-16项任一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该导电舌片(39)与上侧(48)一段距离而突出,且与导电柱(36)之外侧(42)隔一段距离突出,其中,该空隙(40)系由导电柱(36)中之槽孔构成,让槽孔朝向内侧(41)及与导电舌片(39)背向之端侧(37)开口。18.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4-17项任一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该导电柱(36)上与导电舌片(39)成背向的端侧(37)以及轨道件部份(2)之相关端侧系位于一垂直面中。19.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18项任一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它使一体成型者。20.如请求专利部份第1-19项之可挠性轨道件,其特征在:它系由塑胶制成者。
地址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