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新颖之双向制动套筒扳手(第二案)
摘要
申请公布号 TW105813 申请公布日期 1988.11.21
申请号 TW077206646 申请日期 1988.03.08
申请人 李长撰 发明人 李长撰
分类号 B25B13/06 主分类号 B25B13/0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圣富 台北巿和平东路二段二○三号四楼;陈展俊 台北巿和平东路二段二○三号四楼
主权项 1﹒一种双向制动套筒扳手,包含下列元件:一本体,其系由把手部和棘轮座部所构成,其中该棘轮座部为一面开口,另一面中央设有一穿孔之中空状座;一副齿环,其位于上述本体棘轮座部之中空座内,且其一端(底端)和该本体棘轮座部之底面(中央设有穿孔之一面)相接,该副齿环上端设有单斜向斜面齿,中央则贯设一特定形状之中空套接杆孔;一主齿环,其一端(底端)设有可和上述副齿环上端单斜向斜面齿相略合之单斜向斜面齿,俾供主齿环和副齿环之啮合推迫或打滑,其中该主齿环之中央亦设一穿孔;一弹性元件,其位于上述主齿环上方,该弹性元件系中央呈中空状者;一上盖,其位于上述弹性元件上方,并和上述本体之棘轮座部开口面结合,其中该上盖中央亦设有一穿孔:一固定环,该固定环之大小约等于或稍小于弹性元件之中空部,但稍大于主齿环和上盖之穿孔,其位于弹性元件之中空位置,而可上下活动地限制于上盖和主齿环之间,且其中央贯设有一对应上述特定形状之中空套接杆孔;一套接杆,其横截面形状对应于上述套接杆孔之特定形状并大约垂直地贯穿上述副齿环之套接杆孔、主齿环之穿孔、弹性元件中空部、固定环之套接杆孔,并且其至少有一端突出于上述本体棘轮座部之底面穿孔或上盖之穿孔,上述本体棘轮座部底面之穿孔,主齿环中央之穿孔,上盖中央之穿孔和弹性元件中空部之大小均足以容纳该套接杆,使得该套接杆当被上述副齿环带旋转时均不受该等穿孔之阻滞;其中该主齿环并和该上盖及/或该本体之棘轮座部结合,藉由上述各元件之组合,当上述扳手受外力转动时,带动上述主齿环,并因上述弹性元件伸缩性压迫该主、副齿环,及其上单斜向斜面齿之设计,使得上述套接杆仅能单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受上述副齿环套接杆孔带动旋转。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双向制动套筒扳手,其中该主齿环系以凸柱方式穿过上述强性元件中央中空部分和该上盖结佮,该上盖则以螺牙螺合于该本体棘轮座部之中空座开口面,而主齿环和副齿环所构成圆柱体,其和本体棘轮座部中空座之间夹一衬环,该榇环之高度,略大于该主齿环和该副齿环之高度和。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所述之双向制动套筒扳手,其中该套接杆系两端分别凸出于该本体棘轮座部底面和上盖上端,并固定结合于该副齿环上。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所述之双向制动套筒扳手,其中该副齿环之套接孔设一滑槽,而该套接杆则于杆体中央位置设一凸梢,俾于该套接孔之滑槽内滑移,使该套接杆能依需要而向下按,使套接杆一端凸出于本体棘轮座部底面外,或向上按,使套接杆一端凸出于上盖上端之外。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扳手,其中该凸梢加上该套接杆之厚度大于上述本体棘轮座底面穿孔之直径,使得该套接杆无法从上述本体中脱出。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所述之双向制动套筒扳手,其中该弹性元件为波浪形弹簧或螺状弹簧。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之双向制动套筒扳手,其中该弹性元件为波浪形弹簧或螺状弹簧。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双向制动套筒扳手,其中该弹性元件为波浪形弹簧或螺状弹簧。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双向制动套筒扳手,其中该本体棘轮座部之中空座内设有与该套接杆方向平行之之二凹槽,而该主齿环于该凹槽相对处凸设二凸肋,使该主齿环以该凸肋和该本体棘轮座部之凹槽滑动结合。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双向制动套筒扳手,其中该套接杆系两端分别凸出于该本体棘轮座部底面和上盖上端,并固定结合于该副齿环上。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双向制动套筒扳手,其中该副齿环之套接孔设一滑槽,而该套接杆则于杆体中央位置设一凸梢,俾于该套接孔之滑槽内滑移,使该套接杆能依需要而向下按,使套接查一端凸出于本体棘轮座部底面外,台向上按,使套接杆一端凸出于上盖上端之外。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双向制动套筒扳手,其中该凸梢加上该套接杆之厚度大于上述本体棘轮座底面穿孔之直俓,使得该套接杆无法从上述本体中脱出。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至12项中任一项所述之双向制动套筒扳手,其中该弹性元件为波浪形弹簧或螺状弹簧。图示简单说明图1为本创作一较佳具体例之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较佳具体例之组合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创作另一较佳具体例之立体示意图。
地址 南投县草屯镇中正路四二九之六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