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摇控车后轮倾角及内束角调整构造
摘要 一种遥控车后轮倾角及内束角调整构造,主要系由;一后轮固定座、一调整轴衬套、一下摆臂、一上摆臂、一支板、以及一架体所组成;其中,上、下摆臂各与支板及架体藉轴心杆及C型扣环结合后,将一后轮固定座之挂耳仗与上摆臂另端之耳部梢结,复将一调整轴衬套使与后轮固定座之衬套座以同轴心梢设成一体,另藉一轴心杆及C型扣环穿置此轴心梢设该后轮固定座于下摆臂之另端轴杆座孔,内再行将传动轴由后轮固定座之轮轴座孔穿置轮胎,俾以变换调整轴衬套同轴心旋向角度,即可简易调整遥控车后轮倾角及内束角之构造者。
申请公布号 TW250703 申请公布日期 1995.07.01
申请号 TW083203056 申请日期 1994.03.07
申请人 禾宝兴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朱右伯
分类号 A63H17/267 主分类号 A63H17/267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摇控车后轮倾角及内束角调整构造,主要包括:一后轮固定座(1),其座体中央设为可供传动轴贯穿之轮轴座孔(13),下方设有横向孔之衬套座(11),于衬套座(11)之周缘设四个梢孔(112),座之上方另设挂耳(12)得与上摆臂(4)之耳部(41)梢设连结;一调整轴衬套(2),为一中央设具偏心轴心孔(22),一端形成有凸缘(20),于凸缘内侧突设四支相互间隔90度排列之定位梢(21),得将其定位梢(21)任选角度而梢入前述衬套座(11)上之梢孔(112)中,达致令轴心杆(312)穿经下摆臂(1)上其轴杆座孔(31)及轴心孔(22),迫令后轮固定座(1)偏位者;组合调整后轮倾角及内束角时,即得适时予将轴心杆(312)拔出,旋转变换调整轴衬套(2)角度,便得后轮所需倾角及内束角。第1图为习见后轮倾角及内束角调整结构之立体分解示图。第2图为习见下摆臂与调整杆、架体梢结小角度调整时之组合平面图示。第2-1图为习见下摆臂与调整杆、架体梢结小角度调整时之组合正面图示。第2-2图为习见下摆臂与调整杆、架体梢结小角度调整时后轮倾角之组合正面图示。第2-3图为习见下摆臂与调整杆、架体梢结小角度调整时后轮内束角之组合俯视图。第3图为习见下摆臂与调整杆、架体梢结小角度调整前之组合平面图示。第3-1图为习见下摆臂与调整杆、架体梢结较大角度调整时之组合平面图示。第3-3图为习见下摆臂与调整杆、架体梢结较大角度调整时后轮倾角之组合正面图示。第3-3图为习见下摆臂与调整杆、架体梢结较大角度调整时后轮内束角之组合俯视图。第4图为本创作后轮倾角及内束角调整结构之立体分解示图。第5图为本创作下摆臂与架体、调整轴衬套梢结作小角度调整时之组合平面图示。第6图为本创作下摆臂与架体、调整轴衬套梢结作较小角度调整后轮倾角时之组合正面图示。第6-1图为本创作下摆臂与架体、调整轴衬套梢结作较小角度调整后轮倾角时之组合正面图示。第6-2图为本创作下摆臂与架体、调整轴衬套梢结作较小角度调整时后轮倾角之组合俯视图。第7图为本创作下摆臂与架体、调整轴衬套梢结作较小角度调整后轮倾角时之组合平面图示。第8图为本创作下摆臂与架体、调整轴衬套梢结作较小角度调整后轮倾角时之组合正面图示。第8-1图为本创作下摆臂与架体、调整轴衬套梢结作较大角度调整后轮倾角时之组合正面图示。第8-2图为本创作下摆臂与架体、调整轴衬套梢结作较大角度调整后轮内束
地址 台北县三重巿大勇街八十二巷二十八号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