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埋入式接触之制程方法
摘要 揭露一种新式埋入式接触之制程方法,可将埋入式接触制程过程中所造成的渠沟所引起的高接面电阻值消除。在渠沟中形成复晶矽间隙壁,使得源极/汲极接面不会因渠沟的形成而被切断或阻碍电流路径,如此降低渠沟接面电阻值。
申请公布号 TW383454 申请公布日期 2000.03.01
申请号 TW087113895 申请日期 1998.08.24
申请人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徐振聪
分类号 H01L21/762 主分类号 H01L21/762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詹铭文 台北巿罗斯福路二段一○○号七楼之一
主权项 1.一种埋入式接触之制程方法,包括:提供一基底,其上已形成一浅渠沟隔离;在该基底上依序形成经蚀刻定义之一闸极氧化层与一第一导电层;进行第一N+离子布植,在该基底上形成一第一N+接面;在该基底上方形成一第二导电层与一金属矽化物层;蚀刻定义该金属矽化物层、该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形成一闸极与电性连接该第一N+接面的一埋入式接触;进行N-离子布植,在该基底上形成一第一N-接面;在该基底上形成一复晶矽间隙壁;进行第二N+离子布植,在该基底上形成一第二N+接面,并且掺杂该复晶矽间隙壁;以及回蚀刻该复晶矽间隙壁至该基底表面。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该第一导电层包括一复晶矽层。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该第二导电层包括一复晶矽层。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系以一特定蚀刻时间蚀刻之方式,并且以该金属矽化物层为蚀刻罩幕,蚀刻该复晶矽间隙壁至该基底表面。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形成该闸极与该埋入式接触时会蚀刻穿透该第一N+接面而形成一渠沟。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进行N-离子布植会在位于该渠沟下方的该基底上形成一第二N-接面。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该复晶矽间隙壁填入该渠沟中。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该第二N+接面介于该第一N+接面与该第一N-接面之间。9.一种埋入式接触之制程方法,包括:提供一基底,其上已形成一浅渠沟隔离;在该基底上依序形成经蚀刻定义之一闸极氧化层与一第一导电层;进行第一P+离子布植,在该基底上形成一第一P+接面;在该基底上方形成一第二导电层与一金属矽化物层;蚀刻定义该金属矽化物层、该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形成一闸极与电性连接该第一P+接面的一埋入式接触;进行P-离子布植,在该基底上形成一第一P-接面;在该基底上形成一复晶矽间隙壁;进行第二P+离子布植,在该基底上形成一第二P+接面,并且掺杂该复晶矽间隙壁;以及回蚀刻该复晶矽间隙壁至该基底表面。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该第一导电层包括一复晶矽层。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该第二导电层包括一复晶矽层。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系以一特定蚀刻时间蚀刻之方式,并且以该金属矽化物层为蚀刻罩幕,蚀刻该复晶矽间隙壁至该基底表面。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形成该闸极与该埋入式接触时会蚀刻穿透该第一P+接面而形成一渠沟。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进行P-离子布植会在位于该渠沟下方的该基底上形成一第二P-接面。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该复晶矽间隙壁填入该渠沟中。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制程方法,其中,该第二P+接面介于该第一P+接面与该第一P-接面之间。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A至第一图F显示一种传统埋入式接触之制造流程剖面示意图;以及第二图A至第二图G绘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之一种埋入式接触的制造流程剖面图。
地址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竹巿力行二路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