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
摘要 本创作系提供一种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系包括有一壳体,于壳体内嵌插有复数个端子,令一可挠性电路板插入于壳体内与该等端子作电性的接触,壳体在供可挠性电路板插接之一侧系具有一开口部,于该开口部处枢设有一可开启或盖阖之盖体,其特征在于,该盖体在其两端处分别设有卡扣装置,当盖体处于盖阖位置时,盖体上之卡扣装置即会钩设在壳体上,令盖体可稳固地将可挠性电路板与端子紧密夹紧,使盖体无法往开启方向松脱转动;另,在盖体之两端处邻近于卡扣装置之位置处设有顶抵装置,俾藉由该顶抵装置之阻挡,令盖体位于盖阖位置时,盖体不致往可挠性基板插入的方向移动,使盖体无法脱离开壳体,以保持可挠性电路板与端子间的电性接触。
申请公布号 TW430171 申请公布日期 2001.04.11
申请号 TW088217192 申请日期 1999.10.11
申请人 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邱钦德;刘辉文;黄威翔;杨美娟
分类号 H01R13/639 主分类号 H01R13/639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包含:一壳体,定义有一前面及后面,该壳体之顶面具有一由壳体之前面向后延伸至壳体中段处之开口部,而在壳体上设有复数个槽道,以容纳复数个端子,另在开口部两端之壳体上形成有凹槽;一盖体,该盖体具有一第一侧边,与第一侧边同一侧之盖体两端系凸设有一枢轴,以枢设在壳体之凹槽内,俾令盖体藉由枢轴为枢心可在开启及盖阖位置间旋转;两卡扣装置,其系分别设置在连接器之两端,该卡扣装置包括,在壳体之两端且相对应于壳体开口部之一面凹设有一钩槽,而在盖体两端之外侧面处则设有卡钩;两顶抵装置,其系分别设置在连接器之两端,该顶抵装置包括,在壳体之两端且面对于壳体之后面分别设有一挡止部,而盖体之两端在对应于挡止部之位置处则设有挡块;藉由上述之结构,俾当盖体位于盖阖位置时,盖体上之卡钩恰卡合在壳体之钩槽中,俾经由该卡扣装置之卡钩与钩槽的互相卡合,使盖体能很稳固紧密地盖合于壳体之上;而当盖体系位于盖阖位置时,盖体上之挡块恰会抵靠在壳体上之挡止部中,使盖体能受到顶抵装置之作用,而无法向外的脱离开壳体。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该壳体上设有复数个槽道,可包括复数个第一槽道及复数个第二槽道,以分别容纳复数个端子,第一槽道与第二槽道系交错地设置。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该第一槽道内可容置一第一端子,其系由金属片体冲压而成,呈U形,具有一第一上臂,一与该第一上臂保持间距之第一下臂及连接第一上、下臂之第一基部,该等第一下臂之前端具有一接触部,在该等第一端子之第一上臂上缘设有干涉部,可与壁面产生接触。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该第二槽道内可容置一第二端子,其系由金属片体冲压而成,呈U形,具有一第二上臂,以与该第二上臂保持间距之第二下臂及连接第二上、下臂之一第二基部,该等第二上臂之前端具有一接触部,且在该等第二端子之第二下臂上缘设有干涉部。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该壳体在开口部两端各成形有一基柱,该基柱在其外侧面系形成有一凹槽,并在其凹槽前面之顶壁向下延伸设有倒钩。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该壳体在开口部两端各成形有一基柱,该基柱在其内侧面系形成有一凹槽,并在基柱前侧之顶壁向下延伸设有P型凸块。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在该盖体设有第一侧边之两端各凸设有一环形凸起,可在环形凸起之内侧面向内凸设有枢轴。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在该盖体设有第一侧边之两端各凸设有一环形凸起,并在环形凸起之外侧面向外凸设有枢轴。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壳体前面之两端各向上延伸设有一导柱,导柱在对应于壳体开口部之一面系凹设有一卡扣装置之钩槽。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该导柱之后侧系凹设有顶抵装置之挡止部。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该挡止部系呈一内凹之弧槽。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该导柱之后侧系为一平面,以作为顶抵装置之挡止部。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该卡钩系设置在盖体之两端外侧面且邻近于前侧之位置处,其系呈一圆弧状。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该挡块系设置在盖体之两端外侧面且邻近于后侧之位置处。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之可挠性电路板用之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该挡块之底端系形成圆弧状。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系本创作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第二图系本创作之第一实施例之组合立体图。第三图系本创作之第一实施例之正面及部份放大示意图。第四图系本创作之第一实施例之侧面示意图。第五图系本创作之第二实施例之之立体分解图。第六图系本创作之第二实施例之组合立体图。第七图系本创作之第二实施例之正面及部份放大示意图。第八图系本创作之第二实施例之侧面示意图。第九图系习知示意图。
地址 台北县土城巿土城工业区中山路十八号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