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电池冷却构造
摘要 针对收纳于电池外壳l内的组件(电池要素)M,藉由外部空气进行冷却的电池冷却构造,其构成为:亦即,首先分割电池外壳l内的空间,并形成隔着组件M而邻接的第l空间8b及第2空间8a。而后,对应组件M的一端侧之电池外壳l面上,形成第l导入口9b,而第l排放口则形成于对应组件M的另一端侧之电池外壳l面上,藉以将由第l导入口9b导入至第l空间8b内的外部空气,经过第l空间8b内之后予以排放。相对于此,对应组件M的另一端之电池外壳l面上,形成第2导入口9a。更且,而第2排放口则形成于对应组件M的一端侧之电池外壳l面上,藉以将由第2导入口9a导入至第2空间8a内的外部空气,经过第2空间8a内之后予以排放。
申请公布号 TW456062 申请公布日期 2001.09.21
申请号 TW089117206 申请日期 2000.08.25
申请人 东京研发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渡部治
分类号 H01M10/50 主分类号 H01M10/5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赖经臣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三四六号一一一二室;宿希成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三四六号一一一二室
主权项 1.一种电池冷却构造,系对于收纳于壳体内的电池,藉由外部空气予以冷却,其特征为:具有:上述壳体;第1空间及第2空间,系隔着上述电池,且分割上述壳体内的空间而形成;第1导入口,系形成于对应上述电池的一端侧之上述壳体面上;第1排放口,系形成于对应上述电池的另一端侧之上述壳体面上,藉以将由上述第1导入口导入至上述第1空间内的上述外部空气,在上述外部空气经过上述第1空间内后予以排放;第2导入口,系形成于对应上述电池的另一端侧之上述壳体面上;第2排放口,系形成于对应上述电池的一端侧之上述壳体面上,藉以将由上述第2导入口导入至上述第2空间内的上述外部空气,在上述外部空气经过上述第2空间内后予以排放。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具有两组上述壳体,上述壳体予以互相邻接,更且在将位于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之第2导入口,互相连接的同时,并将位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于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之第2导入口,互相连接,藉此可使得由位于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之上述第1导入口所导入的外部空气,由位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之上述第2排放口排放,可使得由位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之上述第1导入口所导入的外部空气,由位于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之上述第2排放口排放。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上述壳体内,系在以并排状态收纳有多数个电池的同时,上述壳体内,装设有多数的单位冷却系统,隔着上述电池的上述第1空间及上述第2空间而构成,更且,所邻接的上述单位冷却系统,均系共用上述第1空间或上述第2空间。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上述壳体内,系在以并排状态收纳有多数个电池的同时,上述壳体内,系装设有多数的单位冷却系统,其为由隔着上述电池的上述第1空间及上述第2空间而构成,更且,所邻接的上述单位冷却系统,均系共用上述第1空间或上述第2空间。5.一种电池冷却构造,系对于收纳于壳体内的电池,藉由外部空气予以冷却,其特征为:上述壳体内的空间,系分割成隔着上述电池的第1空间和第2空间,第1导入口形成于对应上述电池的一端侧之上述壳体面上,且由其所导入至上述第1空间内的外部空气,系经过上述第1空间内之后,由形成于对应上述电池的另一端侧的上述壳体面上之第1排放口予以排放,第2导入口形成于对应上述电池的另一端侧之上述壳体面上,由其所导入至上述第2空间内的外部空气,系经过上述第2空间内之后,由形成于对应上述电池的一端侧的上述壳体面上之第2排放口予以排放而构成。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具有两组上述壳体,上述壳体互相邻接,更且在将位于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之第2导入口,互相连接的同时,并将位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于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之第2导入口,互相连接,藉此可使得由位于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之上述第1导入口所导入的外部空气,由位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之上述第2排放口排放,可使得由位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之上述第1导入口所导入的外部空气,由位于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之上述第2排放口排放。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上述壳体内,系以并排状态收纳有多数个电池的同时,上述壳体内,装设有多数的单位冷却系统,由隔着上述电池的上述第1空间及上述第2空间而构成,更且,所邻接的上述单位冷却系统,均系共用上述第1空间或上述第2空间。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上述壳体内,系以并排状态收纳有多数个电池的同时,上述壳体内,系装设有多数的单位冷却系统,其为由隔着上述电池的上述第1空间及上述第2空间而构成,更且,所邻接的上述单位冷却系统,均系共用上述第1空间或上述第2空间。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更具备带有外部空气压气装置的导管,上述第1导入口,系连接于上述导管上。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更具备带有外部空气压气装置的导管,上述第1导入口,系连接于上述导管上。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更具有为了分割上述壳体内空间的隔板,同时使用上述电池和上述隔板,更且,上述隔板系支撑上述电池而构成。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更具有为了分割上述壳体内空间的隔板,同时使用上述电池和上述隔板,更且,上述隔板系支撑上述电池而构成。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更具有为了分割上述壳体内空间的衬垫,使用上述衬垫及介由上述衬垫重叠成上下的成对之上述电池,更且,上述电池,系呈上述壳体内面处和上述衬垫夹紧状态而支撑于上述壳体内。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更具有为了分割上述壳体内空间的衬垫,使用上述衬垫及介由上述衬垫重叠成上下的成对之上述电池,更且,上述电池,系呈上述壳体内面处和上述衬垫夹紧状态而支撑于上述壳体内。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上述壳体上下外面处,形成有凸部,藉以配置于上述壳体内的上述电池之一部分予以收纳,上述壳体,系形成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的上述凸部,使其位于形成在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上述凸部之间的凹部内,而予以上下重叠。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上述壳体上下外面处,形成有凸部,藉以配置于上述壳体内的上述电池之一部分予以收纳,上述壳体,系形成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的上述凸部,使其位于形成在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上述凸部之间的凹部内,而予以上下重叠。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位于上述导管而用以导入外部空气的侧方处之端部开口,以及形成于上述壳体上之上述第2排放口,均系藉由循环管体互相连接,上述循环管体,系按照需求类型,就可将来自上述第2排放口的废气排放至大气中,且亦将外部空气供应至上述导管内而构成。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位于上述导管而用以导入外部空气的侧方处之端部开口,以及形成于上述壳体上之上述第2排放口,均系藉由循环管体互相连接,上述循环管体,系按照需求类型,就可将来自上述第2排放口的废气排放至大气中,且亦将外部空气供应至上述导管内而构成。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上述电池,系将多数个电池单元连接成串联状而构成。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电池冷却构造,其中,上述电池,系将多数个电池单元连接成串联状而构成。21.一种电池冷却构造,系对于收纳于壳体内而将多数电池单元连接成串联状之电池,藉由外部空气予以冷却,其特征为:具有:上述壳体;第1空间及第2空间,系隔着上述电池,且分割上述壳体内的空间而形成;第1导入口,系形成于对应上述电池的一端侧之上述壳体面上;第1排放口,系形成于对应上述电池的另一端侧之上述壳体面上,藉以将由上述第1导入口导入至上述第1空间内的上述外部空气,在上述外部空气经过上述第1空间内后予以排放;第2导入口,系形成于对应上述电池的另一端侧之上述壳体面上;第2排放口,系形成于对应上述电池的一端侧之上述壳体面上,藉以将由上述第2导入口导入至上述第2空间内的上述外部空气,在上述外部空气经过上述第2空间内后予以排放;上述壳体,系以相互邻接的状态存在有二组,更且在将位于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之第2导入口,互相连接的同时,并将位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于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之第2导入口,互相连接,藉此可使得由位于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之上述第1导入口所导入的外部空气,由位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之上述第2排放口排放,且可使得由位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之上述第1导入口所导入的外部空气,由位于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之上述第2排放口排放,上述壳体内,系以并排状态收纳有多数个电池的同时,上述壳体内,系装设有多数的单位冷却系统,其为隔着上述电池的上述第1空间及上述第2空间,所邻接的上述单位冷却系统,均系共用上述第1空间或上述第2空间,为了分割上述壳体内的空间,使用上述衬垫及介由上述衬垫重叠成上下的成对之上述电池,上述电池,系以上述壳体内面处和上述衬垫夹紧状态而支撑于上述壳体内,且上述壳体上下外面处,形成有用以收纳其配置于上属壳体内的上述电池的一部分之凸部,上述壳体,系形成于上述壳体的另一方处的上述凸部,使其位于形成在上述壳体的一方处上述凸部之间的凹部内,而予以上下重叠。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为采用关于第1实施例的冷却构造之电池组件外观图。第二图为省略顶板状态的上述电池组件之平面图。第三图为省略前板状态的上述电池组件之前视图。第四图为上述电池组件之右侧视图。第五图为上述电池组件之左侧视图。第六图为在第三图中上述电池组件的X-X线横剖面图。第七图为显示导入外部空气的流动状况,而省略顶板状态的上述电池组件平面图。第八图为显示导入外部空气的流动状况,而省略底板状态的上述电池组件平面图。第九图为显示导入外部空气的流动状况,而省略前板状态的上述电池组件前视图。第十图为采用关于第2实施例的电池构造的电池组件之主要部平面图。第十一图为采用关于第2实施例的电池构造的电池组件之主要部前视图。第十二图为采用关于第3实施例的电池构造的电池组件之主要部横剖面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