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透明板壁加热器,其制法及透明导电层合板
摘要 一种透明板壁加热器,其可被用来加热液晶显示装置、冷藏陈列箱、冷冻陈列箱、档风玻璃之防冻器等之窗部份。板壁加热器具有一透明基质、一形成在基质上之透明导电膜、一形成在透明导电膜上之实质上可光透射之金属电极基础层及一对用来起电导电膜并形成在电极基础层上之金属电极。透明导电膜为一具有至少一由氮心物及/或碳化物所制成之透明薄层及至少一实质上光透射金属层之层合板。透明导电膜及电极基础层较好由乾法所形成,而电极则较好由湿电镀法所形成。
申请公布号 TW250618 申请公布日期 1995.07.01
申请号 TW083100604 申请日期 1994.01.25
申请人 三井东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百百寿浩;高濑三男;福田信弘
分类号 H05B3/00 主分类号 H05B3/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赖经臣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三四六号白宫企业大楼一一一二室
主权项 1.一种透明板壁加热器,具有透明导电膜,其被形成在透明基质上且其可被用作加热表面,及一对用来起电透明导电膜之金属电极;该透明板壁加热器包含:一形成在透明导电膜上之耐酸性透明保护膜及一形成在透明保护膜上之实质上光可透射金属电极基础层,该金属电极被形成在电极基础层上者。2.一种透明板壁加热器,具有一透明导电膜,其被形成在一透明基质上且其可被用作一加热表面,及一对用来起电透明导电膜之金属电极;该透明板壁加热器包含:一形成透明导电膜上之实质上光可透射金属电极基础层,该透明导电膜为一种具有至少一由氮化物及/或碳化物所制成之透明薄层及至少一实质上光可透射金属层之层合板,该金属电极被形成在电极基础层上者。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更具有一第一透明树脂保护层,用来覆盖其上未形成有金属电极之电极基础层之部份者。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更具有一第二透明树脂保护层,用来覆盖金属电极及第一透明树脂保护层者。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更具有一第一透明树脂保护层,用来覆盖其上未形成有金属电极之电极基础层之部份者。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更具有一第二透明树脂保护层,用来覆盖金属电极及第一透明树脂保护层者。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中该透明薄层为一具有高折射率之透明薄膜,其包含至少一选自氮化铝、氮化铟、氮化镓、氮化矽、氮化锡、氮化硼、碳化矽、非晶碳及金刚石碳所组成之族群者。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中构成透明薄层之材料被局部氧化者。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中构成透明薄层之材料被局部氢化者。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中该电极基础层包含至少一金属选自铜、镍、铬、钯、铅、铂、金及银或其合金所组成之族群者。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中该金属电极包含一具有至少一金属选自铜、镍、铬、金、锡、铅、银及焊锡或其合金所组成之族群之第一层或层合板者。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中该电极基础层为一藉乾法形成在透明导电膜上之具有厚度为0.5nm至20nm之透明薄层者。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中该金属层包含银作为主要组份者。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中该金属层为一种具有含银作为主要组份之薄层及含银以外金属作为主要组份之另一薄层之层合板者。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中一透明中间层被插在透明薄层与电极基础层之间者。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中一粘着层被形成在透明基质者上。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其中一粘着层被形成在第二透明树脂保护层上者。18.一种制造透明板壁加热器之方法,该加热器具有一透明导电膜,其被形成在一透明基质上且其可被用作加热表面,及一对用来使透明导电膜起电之金属电极;该制造透明板壁加热器之方法包含:藉乾法将耐酸性透明保护膜(其为不溶解于具有pH为5或以下之酸性溶液内)形成在透明基质上之透明导电膜上之第一步骤;藉乾法将金属或合金沉积在透明导电膜上,以形成一实质上光可透射电极基础层于其上之第二步骤;将第一透明树脂保护层形成在除了形成金属电极以外之区域上之第三步骤;及藉湿法将电极形成在金属电极基础层上之第四步骤者。19.一种制造透明板壁加热器之方法,该加热器具有一透明导电膜,其被形成在一透明基质上且其可被用作加热表面,及一对用来使透明导电膜起电之金属电极;该制造透明板壁加热器之方法包含:藉乾法将包含一具有至少一由氮化物及/或碳化物所制成之透明薄层及至少一实质上光可透射金属层之层合板之透明导电膜形成在透明基质上之第一步骤;藉乾法将金属或合金沉积在透明导电膜上,以形成一实质上光可透射电极基础层于其上之第二步骤;将第一透明树脂保护层形成在除了形成金属电极以外之区域上之第三步骤;及藉湿电镀法将金属电极形成在金属电极基础层上之第四步骤者。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之制法,其中电极基础层之厚度为0.5nm至20nm者。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之制法,其中该湿电镀法为一种电镀法者。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之制法,其中该湿电镀法为一种无电电镀法者。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之制法,其中该金属电极系在第四步骤中藉电镀法及无电电镀法之结合而形成者。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之制法,其中该第三步骤系藉涂敷、然后固化一选自紫外线凝固防蚀油墨、电子束凝固防蚀油墨、热固性防蚀油墨、紫外线凝固树脂、电子束凝固树脂及热固性树脂、其组合物或其混合物所组成之族群而达成者。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之制法,其中该第三步骤系藉层合一具有粘着层之透明膜而达成者。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之制法,其中该第三步骤系藉层合、然后固化乾膜而达成者。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透明板壁加热器之制法,其中该第三步骤系藉涂敷/层合一涂料而达成者。28.一种透明层合板,由层合一由氮化物及/或碳化物所制成之透明薄膜层及实质上光可透射金属层在至少一透明基质之表面所得者。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透明层合板,其中该透明薄层为一种包含至少一选自氮化铟、氮化镓、氮化矽、氮化锡、氮化硼、碳化矽、非晶碳及金刚石状碳所组成族群之具有高折射率之透明薄层者。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透明层合板,其中该透明薄层包含一具有高折射率之局部氧化之透明薄膜者。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透明层合板,其中该透明薄层包含一具有高折射率之局部氢化之透明薄层者。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透明层合板,其中透明薄层、金属层及透明薄层以此顺序被层合在至少一透明基质之表面上者。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透明层合板,其中透明薄层、金属层、透明薄层、金属层及透明薄层以此顺序被层合在至少一透明基质之表面上者。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透明层合板,其中透明薄层、金属层、透明薄层、金属层、透明薄层、金属层及透明薄层以此顺序被层在至少一透明基质之表面上者。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32,33及34项任一项之透明层合板,其中金属层包含银作为主要组份者。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32,33及34项任一项之透明层合板,其中金属层为一具有含银作为主要组份之薄层及含银以外之金属作为主要组份之另一薄层之层合板者。图1为习知透明板壁加热器之剖面图。图2为一依照本发明透明板壁加热器之一具体例之平面图。图3a及3b各为沿图2之A--A线之剖面图。图4为图2所示透明板壁加热器之斜视图。图5为显示依照本发明透明板壁加热器之另一具体例之剖面图。图6为图5所示之透明板壁加热器之斜视图。图7为显示图5所示透明板壁加热器之透明导电膜构成例之剖面图。图8a及8b各为显示依照本发明透明板壁加热器之又一具体例之剖面图。图9为显示依照本发明透明层合板之第一具体例之剖面图。图10为显示依照本发明透明层合板之第二具体例之剖面图。图11为显示依照本发明透明层合板之第三具体例之剖面图。图12为显示依照本发明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