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接线连接器
摘要 本发明的终端接线连接器分别由上半部,下半部或外壳部分所组成,此三部分均有互相连结的结构可以互相组合成固定的结合体。此三部分其中之一为接触扭线对电缆有多个沟槽和突起,能够将端子固定以接受扭线对电缆的导体。此外,一金属的屏蔽位于上半部及接触绝缘器之间。此金属屏蔽(例如电性的屏蔽)可以保护每一个导线并且以前述的结构固定。当适当的场终止且使用第五类的电缆线时,本发明的接线连接器和110型式的连接器配合时其格规符合甚至超越TIA/EIA TSB-40第五类的传输需求。其他包括不需特别的工具或操作(例如焊接或摺缝工具)就可以很容易的组合,偏心的结构可确保配合导线位于适当的方位。卡榫结构提供了稳定的机械性连结,且一经过改善的绝缘位移端利用了封闭间隙结构及较少面积的接合接触使得邻近端子间电容耦合的程度降到最低,确保了第五类的依从性。本发明的接线连接器利用一特别的屏蔽结构,不只提供了每个导线对之间交互的独立性,其设计也很容易进入外部表面或内部表面,或者当适度的在母接头处接上屏蔽连结机构时。此特别的结构提供了导线间屏蔽式连接并具有氐传输阻抗,因此可确保高频的屏蔽效果。本发明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将导线对拉到接线盖不同位置的能力。一旦导线套固定在盖中,导线对便可拉到它们的位置。接线盖包括了分开尖端和环状导体且驱使它们向外并进入分别的IDC终端槽。一旦所有导线对均就定位后,绝缘导线的多余长度可在任一边得到,如此在终止前可先经过修剪。本发明也提供了110一型终端区块屏蔽的机构来维持屏蔽的整体性,在公、母信号连接区互相接触之前导线和屏蔽元件是连接的,公、母信号连接器分开之后导线和屏蔽元件则是分开的。
申请公布号 TW275723 申请公布日期 1996.05.11
申请号 TW083109208 申请日期 1994.10.04
申请人 赛门公司 发明人 约翰.赛门;罗伯特.卡尔森
分类号 H01R9/03 主分类号 H01R9/03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敏生 台北巿南京东路二段一二五号七楼伟成第一大楼
主权项 1. 一种接线连接器,包含: 一副组合系统,该副组合系统包含;(a) 一绝缘基底外壳,有前端,末端,内部表面,外部表面及沿着至少部的该基底外壳往上延伸的侧壁;(b) 一绝缘端子外壳接触到该基底外壳的内面,该端子外壳有前端,末端及前后端间的多个通道;(c) 多个端子,每个端子的前端延伸到各个通道且末端结束在绝缘位移的连接器机构;且(d) 屏蔽的机构,该屏蔽机构提供端子间电性的独立性;且 一绝缘上盖外壳,该上盖外壳有前端,末端,内表面及外表面,该内表面包括维持导线于固定间隔内的机构且该上盖外壳包括将上盖卡到副组合系统的机构,其中在该上盖外壳中的导线终止在各个端子上。2.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基底外壳的前端和端子外壳皆有弧状边缘。3.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基底外壳的前端往外延伸并超过该端子外壳的前端。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端子外壳的前端包括:可配合110型终端区块之插座机构之前表面;及由该前表面往外延伸的一对外缘表面。5.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外缘表面中至少一个为弧状。6.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接线连接器,包含:经该对外缘表面固定间隔,对齐开口,以便和110终端区块的配合结构互相结合。7.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将该端子外壳卡住该基底外壳的最初配合机构。8.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最初配合机构包含:多个有弹性的最初爪子机构从该基底外壳的内表面往上延伸;及该端子外壳中多个最初的开口,每个开口的位置乃为了容纳爪子机构,结合每个开口的最初边缘乃为了卡住爪子机构。9.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接线连接器,包含:在该基底外壳外表面的极化机构,为了和110连接器产生界面。10.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极化机构包含多个间隔的凹槽从前端延伸到末端。11.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屏蔽机构包含:基底外壳内表面所支撑的金属片机构。12.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金属片机构更包括了:为了端子开口之电性独立而向上延伸之多个屏蔽垂片。13.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金属片机构更包括了:通过该金属片机构的多个开口,至少有某些屏蔽垂片从该开口的某个边缘往上延伸。14.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金属片机构为一片式且其形状至少和基底外壳内部表面的部分要差不多相等。15.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屏蔽垂片往上延伸通过端子外壳的狭缝。16.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连接器,其中该啮合机构包括:从上盖外壳的前端往下延伸的多个弹性间隔第二爪子机构;及该端子外壳中多个间隔的第二开口,每一个第二开口的位置可分别容纳第二爪子机构,开口的边缘则可啮合第二爪子机构。17.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啮合机构包括:从该上盖外壳的前端往下延伸的多个弹性间隔第二爪子机构;及该端子外壳中多个间隔的第二开口,每一个第二开口的位置可分别容纳第二爪子机构,开口的边缘则可啮合第二爪子机构。18.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分开第一和第二开口的内壁,其中该第一和第二边缘定义了内壁的两个不同边。19.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啮合机构包括:从该上盖外壳的内面往下延伸的两群间隔的第三爪子机构,此机构的每一群都包含一对面对面的爪子;且基底外壳配合此第三爪子机构的配合孔洞。20.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连接器,其中该啮合机构更包括:从该上盖外壳的内面往下延伸的两群间隔的第三爪子机构,此机构中每一群都包含一对面对面的爪子;且该基底外壳配合此第三爪子机构的配合孔洞。21.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上盖外壳和端子外壳共平面且厚度相同。22.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上盖外壳和基底外壳共同定义出狭小的紧缩弧形部分。23.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该上盖外壳和基底外壳各自有对齐的弧形开口,组合成提供电缆线通过的路径。24.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接线连接器,其中:当使用第五类的电缆线时该接线连接器符合TIA/EIATSB—40第五类的传输需求。25.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连接器,其中每一根端子包括:在组合时预防该绝缘端子外壳过度插入的停止机构。26.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连接器,其中每一根端子包括:防止该端子在绝缘端子外壳中移动的适当摩擦力机构。27.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连接器,其中该屏蔽机构包括:该屏蔽机构的表面至少有一个肋骨式的突起机构,提供多余的正向连接机构。28. 一种接线连接器,包含: 一副组合系统,该副组合系统包含;(a) 一绝缘基底外壳,有前端,末端,内部表面,外部表面及沿着至少部分的该基底外壳往上延伸的侧壁;(b) 一绝缘端子外壳碰触到该基底外壳的内面,该端子外壳有前端,末端及前后端间的多个通道;(c) 多个端子,每个端子的前端延伸到各个通道且末端结束在绝缘位移的连接器机构;且 一绝缘上盖外壳,该上盖外壳有前端,末端,内表面及外表面,该内表面包括维持导线于固定间隔内的机构且该上盖外壳包括将上盖卡到副组合系统的机构,其中在该上盖外壳中的导线终止在各个端子上。29. 一种接线连接器,包含:多个端子,每个端子有一接触和连接导线之另一端;该端子放置其中的外壳,该外壳可和110终端区块配合,其中端子的接触和110终端区块的端点做电性连接;且提供端子或端子群电性独立的屏蔽机构。图示简单说明:图1是依本发明中有导线和组合的接线连接器的透视图,由接触端子的方向看去;图2是依照本发明中有导线和组合的接线连接器的透视图,由柄的方向看去;图3是图1的装置旋转180的透视图且没有电缆线的组合;图4为沿着图3 4—4线的剖面立视图;图5为图1之装置的基座外壳内部之平视图;图6为图5的基座外壳之前面立视图;图7为沿着图5的7—7线截面立视图;图8为图5之基座外壳的侧面立视图;图9为图5之基座外壳的背部立视图;图10为图5之基座外壳的外部平视图;图11为图1之装置的上盖外壳之内部平视图;图12为图11之上盖外壳的前面立视图;图13为图11之上盖外壳的后面立视图;图14为图11之上盖外壳的侧面立视图;图15为图11之上盖外壳的外部平视图;图16为沿图11之16—16线的截面立视图;图17为沿图11之17—17线的截面立视图;图18为图1装置的接触绝缘器的上部平视图;图19为图18的接触绝缘器的前面立视图;图20为图18之接触绝缘器的后面立视图;图21为图18之接触绝缘器的底部平视图;图22为图18之接触绝缘器的侧面立视图;图23为图22沿23—23线的截面立视图;图24为图18沿24—24线的截面立视图;图25为图18沿25—25线的截面立视图;图26为图18沿26—26线的截面立视图;图27为图1的装置中所使用的端子的侧面立视图;图28为图27之端子的平视图;图29为图27之端子的背部立视图;图30为图1的装置中所使用的屏蔽的侧面立视图;图31为图30的屏蔽的前面立视图;图32为图30的屏蔽的上部平视图;图33为图30的屏蔽的底部平视图;图34为图11的上盖外壳的内部平视图,显示连接器的花边;图35为上盖外壳,基座外壳,接触绝缘器,端子和屏蔽在将上盖外壳,基座外壳和端子组合前的分视图;且图36为依本发明完全组合的接线连接器,在连接到连接器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