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导套及对其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
摘要 将导套(11)设置在自动车床,用以固持被加工物(51)在切削工具的近傍旋转及可以滑动于轴方向,在与被加工物(51)用以滑接之内周面(11b),直接或介入提高粘接性之中间层,或设置硬质构件在其表面直接或介入提高粘接性之中间层而设置硬质碳膜(15)。藉此,可以大幅度提高导套(11)之耐久性,而在自动车床长期使用或重切削,对被加工物也不会产生擦伤,也可以防止由于烧接而成为不能切削。又,在真空槽内,将补助电极配置于导套(11)内,使用含碳气体使产生等离子体藉以形成硬质碳膜,在内周面(11b)可以形成效率良好、黏接性优异之均匀膜厚的硬质碳膜(15)。
申请公布号 TW312640 申请公布日期 1997.08.11
申请号 TW085103103 申请日期 1996.03.15
申请人 时至准钟表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小久保邦彦;小池龙太;户井田孝志;木村 作;杉山修;宫行男
分类号 B23B7/00 主分类号 B23B7/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赖经臣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三四六号白宫企业大楼一一一二室
主权项 1.一种导套,系成为具有贯通于轴方向之中心开口之略圆筒状,于其长度方向之一端部形成外周圆锥面及可使于其上具有弹力之开缝,于他端部具有可安装于自动旋盘的支柱上之螺纹部,于形成前述外周圆锥面部份之内周形成保持被加工物之内周面,藉由被安装于自动旋盘上,将插通于前述中心开口之被加工物,利用保持前述被加工物之内周圆,在切削工具之附近保持成旋转以及可于轴方向滑动;其特征为:于保持前述被加工物之内周面设置氢化非晶形碳膜之硬质碳膜。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导套,其中在前述内周面介入提高粘接性之中间层而设置前述硬质碳膜。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导套,其中在前述内周面介入超硬合金或陶瓷之烧结体等的硬质构件而设置前述硬质碳膜。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导套,其中在前述硬质构件及前述硬质碳膜之间,设置提高粘接性之中间层。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导套,其中在前述内周面附近之基材形成渗碳层,利用该渗碳层在内周面设置前述硬质碳膜。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导套,其中利用前述渗碳层在内周面及前述硬质碳膜之间,设置提高粘接性之中间层。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6项中任一项之导套,其中前述中间层系形成着2层膜,由钛或铬或其化合物所构成之下层,及,由矽或锗或其化合物所构成之上层。8.一种对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自动车床用之导套,配置于具有排气口及引进口,并在内部设有阳极及纤丝之真空槽内;在形成该导套之内周面用以与被加工物滑接之中心开口内插入条状或线状之补助电极;将前述真空槽内排气之后,由前述气体引进口引进含碳气体,并在前述导套外加直流电压,同时在前述阳极外加直流电压,及在前述纤丝外加交流电压使产生等离子体;而在前述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者。9.一种对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自动车床用之导套,配置于具有排气口及气体引进口之真空槽内;在形成该导套之内周面用以与被加工物滑接之中心开口内插入条状或线状之补助电极;将前述真空槽内排气之后,由前述气体引进口引进含碳气体,并在前述导套外加高周波电压使产生等离子体;而在该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者。10.一种对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自动车床用之导套,配置于具有排气口及气体引进口之真空槽内;在形成该导套之内周面用以与被加工物滑接之中心开口内插入条状或线状之补助电极;将前述真空槽内排气之后,由前述气体引进口引进含碳气体,并在前述导套外加直流电压使产生等离子体;而在该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者。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9.10项中任一项之对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其中形成前述硬质碳膜中,将前述补助电极保持在接地电位或直流正电位者。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9.10项中任一项之对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其中在形成前述导套之开缝的开口端面,配置与该导套之前述内周面直径持有略同内径之环状的模型构件,用以形成前述硬质碳膜者。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9.10项中任一项之对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其中将前述补助电极,其前述配置于定位在比前述模型构件之开口端面更内侧者。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9.10项中任一项之对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其中在形成前述导套之开缝的开口端面,在与该导套之前述内周面直径持有略同内径之环状的本体,在前述导套之各开缝,分别配置具备可以插入之多数突起的附突起夹具,并将前述各突起插入于前述导套之各开缝,用以形成前述硬质碳膜者。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9.10项中任一项之对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其中在比前述导套之前述内周面直径较大之段差部,插入与前述内周面直径持有大略相同内径之圆筒状的内插夹具,而用以形成前述硬质碳膜者。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9.10项中任一项之对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其中在形成前述导套之开缝的开口端面,在与该导套之前述内周面直径持有略同内径之环状的本体,在前述导套之各开缝,分别配置具备可以插入之多数突起的附突起夹具,并将前述各突起插入于前述导套之各开缝;同时在比前述导套之前述内周面直径较大之段差部,插入与前述内周面直径持有略同内径之圆筒状的内插夹具;而用以形成前述硬质碳膜者。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9.10项中任一项之对导套之内周面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其中将前述补助电极,插入于比前述导套之前述内周面直径更大之段差部藉由绝缘子加以支持,用以形成前述硬质碳膜者。第一图为表示依据本发明导套之一例之纵剖面图。第二图为表示其外观之斜视图。第三图为表示依据本发明导套之其他例之纵剖面图。第四图至第七图为表示相当于在第一图及第三图以图A包围部份之放大剖面图。第八图为表示将第六图之一部份再放大中间层构成例之图。第九图为表示将依据本发明之导套及先前之导套,分别藉由使用于固定型导套之自动车床将切削试验结果加以比较之图。第十图为依据本发明对导套之内周面用以实施形成硬质碳膜方法之第1装置之概略剖面图。第十一图为表示配置补助电极71时及未配置时,由导套开口端起之距离及硬质碳膜之膜厚的关系线图。第十二图为依据本发明对导套之内周面用以实施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的第2装置之概略剖面图。第十三图为依据本发明对导套之内周面用以实施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的第3装置之概略剖面图。第十四图为第十图之实施形态追加被覆构件时与第十图同样之剖面图。第十五图为表示依据本发明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之其他实施形态与第十图同样之概略剖面图。第十六图为第十五图之实施例所使用模型构件之斜视图。第十七图及第十八图为表示依据本发明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的其他实施形态与第十二图及第十三图同样之概略剖面图。第十九图为表示依据本发明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另外其实施形态与第十五图同样之概略剖面图。第二十图及第二一图为表示依据本发明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其他实施形态与第十七图及第十八图同样之概略剖面图。第二二图为表示外加于补助电极之直流正电压及所形成硬质碳膜之膜厚的关系线图。第二三图为表示补助电极之支持构造具体例的剖面图。第二四图为依据本发明形成硬质碳膜之方法所使用附突起夹具之斜视图。第二五图为同样内插夹具之纵剖面图。第二六图为装配附突起夹具于导套之状态的纵剖面图。第二七图为装配内插夹具于导套之状态的纵剖面图。第二八图为装配附突起夹具及内插夹具于导套之状态的纵剖面图。第二九图为表示依据本发明使用导套设置固定型之导套装置的自动床车主轴近傍为限之剖面图。第三十图为表示依据本发明使用导套设置旋转型之导套装置的自动车床主轴近傍为限之剖面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