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双管式(I–TYPE)逆流吸收器
摘要 本创作系有关于一种双管式(I-TYPE)逆流吸收器,直接连结装置于水流管路上,可吸收水锤造成之冲击力及噪音,其包括有一外管体、一内管体、一阀盖机构及一缓冲机构。该内管体系设置于外管体内而形成一可供水流动的通管,藉由阀盖结构罩盖于通管上可控制流路之开闭,而该缓冲机构系设置于内、外管体之间,可用以吸收逆流水锤所造成之冲击,减少水流晃震所产生之噪音,并避免水锤冲击力损毁管路末端及汲抽装置(汲水马达)者。
申请公布号 TW317919 申请公布日期 1997.10.11
申请号 TW086201066 申请日期 1997.01.21
申请人 方瑞华 发明人 方瑞华
分类号 F16L55/45 主分类号 F16L55/45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惠蓉 台北巿松德路一七一号二楼
主权项 1.一种双管式(I-TYPE)逆流吸收器,直接连结装置于水流管路上,可用以吸收水锤所造成之冲击力及噪音,其包括有:-外管体,其两端各设有承盘,于承盘上并设有复数个螺孔,可用以承接外部之管路;-内管体,设置在外管体内部而形成一可供水流流通之通管;-阀盖机构,装置于外管体内部,其包有一阀盘、一阀轴、一第一弹簧、一支架及一轴套,该阀盘之形状及大小恰可罩闭该通管,且藉由设于阀盘中央的阀轴穿套于轴套中,而轴套则藉由支架固定于外管体内缘,使阀盘可沿着阀轴的方向上下移动以开闭通管,并且,于轴套及阀盘之间的阀轴上套设有该第一弹簧,可提供弹力使阀盘于平时的状态下系罩闭于通管上者;以及一缓冲机构,设置于内管体与外管体之间,其包括有一第二弹簧、一环状活塞板及一第三弹簧,藉由活塞板将内、外管体间的空间分隔成二区间,于较接近阀盖机构的一区间系为缓压区,其内设置有该第二弹簧且为一可供水流进入之开放区间,而另一区间则为一充灌有空气之封闭气室,于气室内并设置有该第三弹簧。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双管式(I-TYPE)逆流吸收器,于内管体接近阀盘的一端设有第一凸缘,且于外管体内侧相对于第一凸缘的位置设有一第二凸缘,可将第二弹簧容置于由该第一、第二凸缘与活塞板间所形成之缓压区内。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双管式(I-TYPE)逆流吸收器,于外管体外部设置有一水流压力表及一气压表,该水流压力表系与外管体内部之水流路相连通,可测得水流压力变化,且该气压表则连通该气室,可测得气室内之气压値,此外,于气压表更设有一充气嘴,可藉以充灌空气至气室内者;水流压力表所测得之水流压力可以表现水流之扬程水压値,而水锤现象发生时气压表所测得之最大气压値及气压变化量可分别表现水锤之冲击力及逆流吸收器之缓冲效果,可藉由充气嘴充放气体来微调气室内之气压,以增进逆流吸收器吸收水锤冲击力之功效者。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双管式(I-TYPE)逆流吸收器,于活塞板之内、外两侧皆设置O形止漏环者。图示简单说明:图一系本创作之外观立体图。图二系本创作之剖视图。图三系图二于水顺流时之动作示意图。图四系图二于水逆流时之动作示意图。图五系本创作安装于管路上之第一实施例。图六系本创作安装于管路上之第二实施例。图七系本创作安装于管路上之第三实施例。
地址 台北县芦洲乡九芎街十五巷二号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