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引擎中之润滑用油雾生成装置
摘要 使引擎E之储油室22形成一种在两端具有环状隅角部22a,22b之圆筒状,另一方面将抛油环25具有二片飞散旋叶25a,25b各别以其先端接近该等隅角部22a,22b者固着于曲柄轴13,而无论在引擎E之任一运转姿势皆可在抛油环25之旋转时藉二片之飞散旋叶25a,25b中之一方使储油室22之润滑油飞散。如此,无论运转姿势如何,利用二片旋叶之简单构造之抛油环即可产生润滑用之油雾。
申请公布号 TW358847 申请公布日期 1999.05.21
申请号 TW086108246 申请日期 1997.06.14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志贺光男
分类号 F16N7/26 主分类号 F16N7/2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赖经臣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三四六号白宫企业大楼一一一二室
主权项 1.一种引擎中之润滑用油雾生成装置,系在引擎本体(1)内设有储油室(22)且在曲柄轴(13)或与此连动之转轴固着有使储存于该储油室(22)内之润滑油(O)飞散而生成油雾之抛油环(25),如此构成之引擎中之润滑用油雾生成装置,其特征为,该储油室(22)形成一种筒状,在其两端拥有以抛油环(25)之旋转轴线为中心之环状隅角部(22a,22b),而抛油环(25)为由套嵌固着于曲柄轴(13)或与此连动之转轴上之轮毂(25c)以及由此轮毂(25c)延伸以使先端接近储油室(22)之一方之隅角部(22a)及另一方之隅角部(22b)之二片飞散旋叶(25a,25b)所构成,而被设计至无论在引擎之任一姿势皆可藉此等飞散旋叶(25a,25b)中至少一飞散旋叶使储油室(22)之润滑油(O)飞散者。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引擎中之润滑用油雾生成装置,其特征为,以无阶圆筒状形成该储油室(22)且以点对称形形成该抛油环(25)之二片飞散旋叶(25a,25b)者。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引擎中之润滑用油雾生成装置,其特征为,使储油室(22)藉由往路机构(46)连通于需要该储油室(22)所产生之油雾之他室(23),且将此往路机构(46)之入口配置于储油室(22)之约略中央部而构成至无论在引擎(E)之任一姿势皆可不致浸渍于储油室(22)之润滑油(O)中者。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引擎中之润滑用油雾生成装置,其特征为,藉穿设于支持抛油环(25)轮毂之曲柄轴(13)中之通孔(46)来构成该往路机构者。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引擎中之润滑用油雾生成装置,其特征为,油雾在润滑终了被液化后返回至回油室(50),此回油室(50)藉由回路机构(52)连通于储油室(22),该回路构构(52)之出口被配置于储油室(22)之约略中央部,而构成至无论在引擎之任一姿势皆可不致浸渍于储油室(22)之润滑油(O)中者。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引擎中之润滑用油雾生成装置,其特征为,油雾在润滑终了被液化后返回至回油室(50),此回油室(50)藉由回路机构(52)连通于储油室(22),该回路机构(52)之出口被配置于储油室(22)之约略中央部,而构成至无论在引擎之任一姿势皆可不致浸渍于储油室(22)之润滑油(O)中者。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引擎中之润滑用油雾生成装置,其特征为,油雾在润滑终了被液化后返回至回油室(50),此回油室(50)藉由回路机构(52)连通于储油室(22),该回路机构(52)之出口被配置于储油室(22)之约略中央部,而构成至无论在引擎之任一姿势皆可不致浸渍于储油室(22)之润滑油(O)中者。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有关之具备引擎之动力修剪机之使用状态说明图,第二图为上述引擎之纵断正面图,第三图为第二图之3-3线断面图,第四图为第二图之4-4线断面图,第五图为第二图之5-5线断图,第六图为第二图之6-6线断面图,第七图为第二图7-7线所断面图,第八图为第二图之8-8线断面图,第九图为第二图之9-9线断面图,第十图A及第十图B为展示引擎之横倒状态(A)时及倒立状态(B)时之储油室内之存油面与回流路之位置关系之断面图,第十一图为展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与第二图相同方式之断面图,第十二图为第十一图之12-12线断面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