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车辆之悬吊装置
摘要 【课题】 本发明系提供一种能提高支撑横梁之弹性构件耐久性之车辆悬吊装置。【解决手段】 本发明之悬吊装置,于车体侧弹性支撑横梁(1)之弹性支撑构件(17a,17b),系采用由在与横梁(1)相同位置或者比横梁(1)还前方之位置上弹性支撑之弹性构件(18),及在与安装于追从臂(4a,4b)之螺旋弹簧(14)略同车体前后方向之位置上弹性支撑之弹性构件(19)之组合构成,自后轮透过追从臂(4a,4b)输入到横梁(1)之负荷,系约略均匀地输入到两弹性构件(18,19)。
申请公布号 TWI243763 申请公布日期 2005.11.21
申请号 TW093111081 申请日期 2004.04.21
申请人 三菱自动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冲真一郎
分类号 B60G7/00 主分类号 B60G7/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洪澄文 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4段279号3楼
主权项 1.一种车辆之悬吊装置,包括:横梁,延伸于车辆横向;悬吊臂,一端侧被车轮侧支撑,另一端侧往车体前方延伸而被前述横梁支撑;弹簧,下端侧被前述悬吊臂支撑,上端侧被车体侧支撑;以及弹性支撑构件,于车体侧弹性支撑前述横梁;其特征在于:前述弹性支撑构件系具有配置于车辆前方侧之第1弹性构件以及配置于车辆后方侧之第2弹性构件;第2弹性构件于车体前后方向中,系配设在与前述弹簧略同之位置上。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车辆之悬吊装置,其中,第1弹性构件系配置于比自车轮透过悬吊臂输入到前述横梁之上下方向负荷输入中心还要前方之位置。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车辆之悬予装置,其中,使自前述负荷输入中心到第1弹性构件为止之车辆前后方向之距离,与自前述负荷输入中心到第2弹性构件为止之车辆前后方向之距离约略相等。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车辆之悬吊装置,其中,第1弹性构件及第2弹性构件之构成系上下方向负荷输入到第1弹性构件及第2弹性构件时之弹性中心接近于前述负荷输入中心。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车辆之悬吊装置,其中,第2弹性构件系配设于比悬吊臂还要车辆内侧。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车辆之悬吊装置,其中,悬吊臂之构成系支撑车轮之车轮支撑部、支撑弹簧之弹簧支撑部及支撑横梁之横梁支撑部配置于略成一直线上。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车辆之悬吊装置,其中,悬吊臂系被横梁支撑之前述另一端侧往车横向外侧及车横向内侧分歧,而且,车外侧端部于车外侧支撑部被横梁支撑,车内侧端部于配置在比车外侧支撑部还要后方侧之车内侧支撑部被横梁支撑,前述车内侧支撑部系约略配置于连结车轮支撑部与弹簧支撑部之直线上。8.一种车辆之悬吊装置,包括:横梁,延伸于车辆横向;悬吊臂,一端侧被车轮侧支撑,另一端侧往车体前方延伸而被前述横梁支撑;弹簧,下端侧被前述悬吊臂支撑,上端侧被车体侧支撑;以及弹性支撑构件,于车体侧弹性支撑前述横梁;其特征在于:前述弹性支撑构件系具有设置于比自车轮透过悬吊臂输入到横梁之负荷输入中心还要前方侧之第1弹性构件以及配置于比前述负荷输入中心还要后方侧之第2弹性构件;当使自负荷输入中心到第1弹性构件为止之车辆前后方向距离设为P,使自负荷输入中心到第2弹性构件为止之车辆前后方向距离设为Q时,满足下列公式:{(P+Q)∕2}X 0.7≦P≦{(P+Q)∕2}X 1.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车辆之悬吊装置,其中,自负荷输入中心到第1弹性构件为止的距离与自负荷输入中心到第2弹性构件为止的距离,系约略相等。10.一种车辆之悬吊装置,包括:横梁,延伸于车辆横向;悬吊臂,一端侧被车轮侧支撑,另一端侧往车体前方延伸而被前述横梁支撑;弹簧,下端侧被前述悬吊臂支撑,上端侧被车体侧支撑;以及弹性支撑构件,于车体侧弹性支撑前述横梁;其特征在于:前述弹性支撑构件系具有设置于比自车轮透过悬吊臂输入到横梁之负荷输入中心还要前方侧之第1弹性构件以及配置于比前述负荷输入中心还要后方侧之第2弹性构件;当使自负荷输入中心到第1弹性构件为止之车辆前后方向距离设为P,使自负荷输入中心到第2弹性构件为止之车辆前后方向距离设为Q,自第1弹性构件及第2弹性构件弹性中心到第1弹性构件为止之车辆前后方向距离设为U,自负荷输入中心到弹性中心为止之车辆前后方向距离设为T时,满足下列公式:-0.1U≦T≦0.1{(P+Q)-U}。图式简单说明:第1图系表示本发明一实施型态之悬吊装置外观立体图。第2图系第1图悬吊装置之俯视图。第3图系沿着第1图A-A线,除去差速装置后之悬吊装置后视图。第4图系用于说明作用在第1、2弹性构件之上下方向负荷的曲线图。第5图系用于说明作用在第1、2弹性构件之上下方向位移量的曲线图。
地址 日本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