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方法,该系统包括沼气池、固液分离器、调节池、砂滤罐、颗粒菌藻反应池、沉淀池的废水处理系统。在颗粒菌藻反应池中,在适宜培养条件下,通过改变水力条件使菌藻反应池内形成IC内循环涡旋流动,涡旋流动的作用,使微藻与活性污泥相互包裹在一起,最终形成污泥为核心外围包裹微藻的菌藻颗粒胶团。该颗粒菌藻系统可以大幅提高藻类反应池的生物量,提高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效率;同时又具有很好的沉降性能,通过普通重力沉淀池即可实现藻水快速分离等优点,在处理氮磷含量高的畜禽养殖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申请公布号 CN106219871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12.14
申请号 CN201610647690.9 申请日期 2016.08.09
申请人 重庆大学 发明人 翟俊;刘国涛;肖海文;韦布波;赵宇婷;李杰;黎小廷;汪昆平;罗志勇;杨忠平
分类号 C02F9/14(2006.01)I;C02F3/32(2006.01)I 主分类号 C02F9/14(2006.01)I
代理机构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50201 代理人 王翔
主权项 一种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颗粒菌藻系统为核心,构建包括沼气池、固液分离器、调节池、砂滤罐、颗粒菌藻反应池、沉淀池的废水处理系统;养殖废水进入沼气池进行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收集沼气作为能源,并将沼气池出料送入固液分离池,得到分离的固体和液体,即沼渣和沼清液;将固液分离后的固体作为堆肥材料,液体进入调节池;所述调节池出水进入砂滤罐进行过滤;经砂滤罐过滤后的废水,进入颗粒菌藻反应池中进行处理;所述颗粒菌藻反应池内构建有颗粒菌‑藻共生体系;所述颗粒菌藻反应池包括藻类启动池和藻类反应池;所述颗粒菌‑藻共生体系的构建过程如下:1)在藻类反应池中,将扩大培养好的微藻和好氧污泥接种于经过厌氧生物和过滤预处理的养殖废水中;接种的好氧污泥‑藻生物量为0.8‑1.2g/L,接种比例为10%~20%;2)接种后藻类反应池内启动推流器,池内形成循环流动;同时将池内中心流速控制在0.3m/s,池壁流速控制在0~0.05m/s,在推流器提供剪切力作用下,形成涡旋流;3)接种3~5天后,反应池开始进出水,进出水间隔两天,推流器控制中心流速在0.2m/s;接种6~15天后,反应池开始每天进出水,此时加大中心循环流速,推流器控制中心流速在0.3m/s,保持该中心推流速度;通过循环流速与池壁流速的差异形成剪切涡旋流经推流形成剪切力作用,形成IC内循环涡旋流动,由于涡旋流作用,使微藻与活性污泥相互包裹在一起,最终形成污泥为核心外围包裹微藻的菌藻颗粒胶团;这种大比重的颗粒藻菌更易于沉淀,可在普通重力沉淀池中快速实现藻水分离;接种20~25天后,颗粒菌‑藻系统构建完成;反应池内的藻及微生物在漩涡流的带动下,翻滚、碰撞、逐步凝聚,形成中间以菌团为主,外围由藻包裹的颗粒状菌‑藻团;所述外围藻通过光合作用向内核菌团提供氧气,内核菌团通过有氧呼吸消耗水中有机物,释放出CO<sub>2</sub>,为藻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无机碳源,同时实现废水的高标准去除;颗粒菌藻反应池的出水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出水进入储水池进行排放,沉淀的藻‑菌颗粒回流至颗粒菌藻反应池,或作为有机肥原料。
地址 400044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