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制备ITO坯体的自动压力注浆成型装置
摘要 一种制备ITO坯体的自动压力注浆成型装置,包括气阀、真空泵、排水阀、空压机、自动注浆机、压机、压机轴、压头、模框、外模、内模、固定台及滑轨,模框、外模和内模构成一套模具,左右两端的固定台通过滑轨被固定在操作台上,滑轨上并排放置数套模具,压头右端联接在压机的压机轴上,在每套模具上端配置气阀,气阀并联在真空泵上,每套模具的下端配置排水阀,自动注浆机通入每套模具坯体型腔的下端,空压机通入每套模具内,将ITO浆料压入模具中,ITO浆料中的大部分水分从模具微孔中被排出,ITO浆料在持续补充下并在坯体型腔中不断堆积制备出大规格的ITO坯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ITO坯体具有密度高、强度高。
申请公布号 CN104786345B 申请公布日期 2017.04.26
申请号 CN201510146649.9 申请日期 2015.03.31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发明人 杨硕;王政红;师琳璞
分类号 B28B3/00(2006.01)I;B28B7/26(2006.01)I;B28B13/02(2006.01)I;B28B13/06(2006.01)I 主分类号 B28B3/00(2006.01)I
代理机构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41112 代理人 符继超
主权项 一种制备ITO坯体的自动压力注浆成型装置,该自动压力注浆成型装置包含气阀(1)、真空泵(2)、排水阀(3)、空压机(4)、自动注浆机(5)、压机(6)、压机轴(7)、压头(8)、模框(9)、外模(10)、内模(11)、固定台(13)及滑轨(14),其中模框(9)、外模(10)和内模(11)构成一套模具,一套模具能够制备一个ITO坯体,ITO坯体使用的原料由ITO粉体制备出ITO浆料并经压力注浆成型成ITO坯体,ITO坯体的最终成型尺寸为高Gmm×厚Hmm×长Lmm,其特征是:内模(11)由左内模和右内模构成,所述左内模是各处壁厚均为h的第一凹状体,h≤H,所述第一凹状体的内凹面各尺寸分别与G×H×L相等,所述第一凹状体的外形尺寸分别等于高{G+2h}×厚{H+h}×长{L+2h},所述右内模呈长方体,所述长方体的外形尺寸分别等于高G×厚h×长{L+2h},所述第一凹状体的内凹面相对所述长方体并具有相互结合的内合模面;外模(10)由左外模和右外模构成,所述左外模是上下两侧壁厚均为h<sub>1</sub>而其余壁厚均为h<sub>2</sub>的第二凹状体,h<sub>2</sub>>h<sub>1</sub>>h,所述第二凹状体的内凹面各尺寸分别等于高{G+2h}×厚{H+h}×长{L+2h},所述第二凹状体的外形尺寸分别等于高{G+2h+2h<sub>1</sub>}×厚{H+h+h<sub>2</sub>}×长{L+2h+2h<sub>2</sub>},所述右外模是上下两侧壁厚均为h<sub>3</sub>而其余壁厚为h<sub>4</sub>的第三凹状体,h<sub>4</sub>>h<sub>3</sub>>h,所述第三凹状体的内凹面各尺寸分别等于高G×厚h×长{L+2h},所述第三凹状体的外形尺寸分别等于高{G+2h<sub>3</sub>}×厚{h+h<sub>4</sub>}×长{L+2h+2h<sub>4</sub>},所述第二凹状体的外形尺寸等于所述第三凹状体的外形尺寸,所述第二凹状体的内凹面相对所述第三凹状体的内凹面并具有相互结合的外合模面;模框(9)由左模框和右模框构成,所述左模框是各处壁厚均为h<sub>5</sub>的第四凹状体,h<sub>5</sub>≥h<sub>2</sub>,所述第四凹状体的内凹面各尺寸分别等于高{G+2h+2h<sub>1</sub>}×厚{H+h+h<sub>2</sub>}×长{L+2h+2h<sub>1</sub>},所述第四凹状体的外形尺寸分别等于高{G+2h+2h<sub>1</sub>+2h<sub>5</sub>}×厚{H+h+h<sub>2</sub>+h<sub>5</sub>}×长{L+2h+2h<sub>1</sub>+2h<sub>5</sub>},所述右模框是各处壁厚均为h<sub>6</sub>的第五凹状体,h<sub>6</sub>≥h<sub>4</sub>,所述第五凹状体的内凹面各尺寸分别等于高{G+2h<sub>3</sub>}×厚{h+h<sub>4</sub>}×长{L+2h+2h<sub>4</sub>},所述第五凹状体的外形尺寸分别等于高{G+2h<sub>3</sub>+2h<sub>6</sub>}×厚{h+h<sub>4</sub>+h<sub>6</sub>}×长{L+2h+2h<sub>4</sub>+2h<sub>6</sub>},所述第四凹状体的外形尺寸等于所述第五凹状体的外形尺寸,所述第四凹状体的内凹面相对所述第五凹状体的内凹面并具有相互结合的框合模面;所述内合模面与所述外合模面及所述框合模面分别重合并统称为合模面,将所述左内模装在所述左外模的第二凹状体内后再将所述左外模装在所述左模框的第四凹状体内,此时所述第一凹状体的内凹面朝向所述合模面;将所述右内模装在所述右外模的第三凹状体内后再将所述右外模装在所述右模框的第五凹状体内,组装后所述第四凹状体的内凹面相对所述第五凹状体的内凹面并形成一套模具,每套模具的所述第一凹状体的内凹面与所述长方体所形成的空腔称其为坯体型腔(12);左右两端分别设置的固定台(13)通过数条水平配置的滑轨(14)被固定在操作台上,在数条滑轨(14)上并排放置数套组装好的模具,靠左端的模具紧靠左端固定台(13),靠右端的模具紧靠右端压头(8),压头(8)右端联接压机轴(7),压机轴(7)的中心线处于数套模具高度的对称中心线上,压机轴(7)联接在压机(6)上,压机(6)被固定在右端固定台(13)上,在每套模具所述左模框和所述右模框的上端分别配置有气阀(1),每个气阀(1)的输出管或通入所述左外模内的上端或通入所述右外模内的上端,所有气阀(1)并联在真空泵(2)上;在每套模具所述左外模和所述右外模的下端分别配置有排水阀(3),自动注浆机(5)的输出管分别通入每套模具坯体型腔(12)的下端,空压机(4)的输出管分别通入每套模具所述左模框和所述右模框内,并分别从所述左模框和所述右模框的中部拐入所述左外模的左端和所述右外模的右端。
地址 471023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滨河南路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