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钢及其热处理工艺
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9Ni钢及其热处理工艺,采用淬火‑两相区亚温淬火‑回火的热处理工艺,淬火温度为930‑950℃,两相区亚温淬火温度为720‑740℃,回火温度为610‑630℃,得到以回火索氏体为主的组织,并通过马氏体的逆转变使钢中逆变奥氏体的数量增多,且逆转奥氏体主要分布在板条马氏体边界,使组织更加弥散、均匀分布;同时,使碳化物析出量较大,且细小弥散;本发明在较小程度降低9Ni钢强度的同时,能大幅提高其低温冲击韧性,优化9Ni钢的力学性能。
申请公布号 CN104694839B 申请公布日期 2017.04.05
申请号 CN201510126798.9 申请日期 2015.03.23
申请人 苏州纽东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小宁
分类号 C22C38/50(2006.01)I;C21D6/00(2006.01)I;C21D1/18(2006.01)I 主分类号 C22C38/50(2006.01)I
代理机构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代理人 任立
主权项 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钢的热处理工艺,所述用于钢结构建筑的钢的成分及质量百分比为:C:0.31‑0.33%、Ni:9.50‑9.70%、Mn:0.45‑0.47%、Si:0.07‑0.09%、P:0.006‑0.008%、S:0.002‑0.005%、Nb:0.06‑0.08%、V:0.07‑0.09%、Ti:0.05‑0.07%、Al:0.08‑0.1%、N≤0.006%、H≤0.00020%,Cu:0.012‑0.015%,Cr:0.4‑0.6%,Mo:0.23‑0.2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该钢中第一相为回火索氏体,第二相为逆变奥氏体,第三相为板条马氏体,逆变奥氏体主要分布在板条马氏体边界,在表面至1/4厚度处第二相体积百分数为4.5‑4.8%,第三相体积百分数为3.5‑3.8%,1/4厚度至中心第二相体积百分数为6.0‑6.3%,第三相体积百分数为4.5‑4.8%;所述的用于钢结构建筑的钢的热处理工艺,采用淬火‑两相区亚温淬火‑回火的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温度为930‑950℃,在常化炉中进行,采用第一冷却工序冷至室温,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杂质及第二相粒子回溶,细化奥氏体晶粒;两相区亚温淬火温度为720‑740℃,在常化炉中进行,采用第二冷却工序冷至室温,得到细小的铁素体和马氏体组织;所述回火温度为610‑630℃,在回火炉中进行,采用第三冷却工序冷至室温,得到以回火索氏体为主的组织,并通过马氏体的逆转变使钢中逆变奥氏体的数量增多,且逆变奥氏体主要分布在板条马氏体边界,使组织更加弥散及均匀分布;同时,使碳化物析出量较大,且细小弥散;所述第一冷却工序:先采用压缩空气或雾状淬火液以15‑17℃/s的冷却速率将钢冷却至570‑590℃, 再采用水冷以7‑9℃/s的冷却速率将钢冷却至420‑450℃,然后空冷至350‑370℃,最后采用水冷以4‑6℃/s的冷却速率将钢冷却至室温;所述第二冷却工序:先采用水冷以7‑9℃/s的冷却速率将钢冷却至520‑550℃,然后空冷至450‑470℃,再采用水冷以4‑6℃/s的冷却速率将钢冷却至室温;所述第三冷却工序:先采用风冷以2‑4℃/s的冷却速率将钢冷却至510‑530℃,再采用水冷以4‑6℃/s的冷却速率将钢冷却至370‑390℃,最后采用压缩空气或雾状淬火液以7‑9℃/s的冷却速率将钢冷却至室温。
地址 21510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金枫南路1258号1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