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基于指数函数近似的dB线性可变增益放大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指数函数近似的dB线性可变增益放大器,采用电流互补的思想,采用开关控制实现增益变化,实现函数(1+X)/(1‑X)的近似,得到在该函数指数线性范围内的增益控制。本发明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基本结构是基于跨导结构的放大器,其增益为等效的输入跨导与等效的负载跨导的比值。本发明从通过电路构建近似的指数函数的角度,通过开关选择不同的输入等效跨导和负载等效跨导的比值,实现了具有dB线性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中由于电路结构的对称性,输入与负载可以互换,从而扩大了电路的增益变化范围。该可变增益放大器结构简单,具有较精确的增益值。
申请公布号 CN104135242B 申请公布日期 2017.03.15
申请号 CN201410352822.6 申请日期 2014.07.23
申请人 东南大学 发明人 吴建辉;姚红燕;于天骥;白春风;黄成;陈超;田茜;李红
分类号 H03G3/20(2006.01)I 主分类号 H03G3/20(2006.01)I
代理机构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代理人 黄成萍
主权项 一种基于指数函数近似的dB线性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信号S0、控制信号S1和控制信号S2控制输入管与负载管不同支路的工作与断开,以得到不同的等效输入跨导和等效负载跨导,实现不同的增益控制;通过控制信号S3进行输入晶体管与负载晶体管的转换,扩大增益的变化范围;具体结构如下:第一NMOS管M1、第三NMOS管M3、第五NMOS管M5、第七NMOS管M7与第八NMOS管M8、第十NMOS管M10、第十二NMOS管M12、第十四NMOS管M14构成差分输入,宽长比分别对应相等;第十五NMOS管M15、第二NMOS管M2、第四NMOS管M4、第六NMOS管M6与第十六NMOS管M16、第九NMOS管M9、第十一NMOS管M11、第十三NMOS管M13构成差分输入,宽长比分别对应相等;第一NMOS管M1、第三NMOS管M3、第五NMOS管M5、第七NMOS管M7的栅极连接到一起,并连接到第二十PMOS管M20的漏极;第二十PMOS管M20作为控制开关,其源极为差分的一个输入Vin,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3经过第一反相器Inv1反相后的信号;第十五NMOS管M15、第二NMOS管M2、第四NMOS管M4、第六NMOS管M6的栅极连接到一起,并连接到第十八PMOS管M18的漏极;第十八PMOS管M18作为控制开关,其源极为差分的一个输入Vin,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3;第一NMOS管M1、第三NMOS管M3、第五NMOS管M5、第七NMOS管M7、第十五NMOS管M15、第二NMOS管M2、第四NMOS管M4、第六NMOS管M6的漏极连接到一起,并连接到第九电流源I9的一端和第二十五PMOS管M25的漏极;第二十五PMOS管M25的源极接电源电压,栅极为共模反馈的控制电压Vcmfb;第十七PMOS管M17作为控制开关,其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3经过第一反相器Inv1反相后的信号,源极连接到第十五NMOS管M15的栅极,漏极连接到第十五NMOS管M15的漏极;第十九PMOS管M19作为控制开关,其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3,源极连接到第一NMOS管M1的栅极,漏极连接到第一NMOS管M1的漏极;第八NMOS管M8、第十NMOS管M10、第十二NMOS管M12、第十四NMOS管M14的栅极连接到一起,并连接到第二十四PMOS管M24的漏极;第二十四PMOS管M24作为控制开关,其源极为差分的另一个输入Vip,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3经过第二反相器Inv2反相后的信号;第十六NMOS管M16、第九NMOS管M9、第十一NMOS管M11、第十三NMOS管M13的栅极连接到一起,并连接到第二十二PMOS管M22的漏极;第二十二PMOS管M22作为控制开关,其源极为差分的另一个输入Vip,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3;第八NMOS管M8、第十NMOS管M10、第十二NMOS管M12、第十四NMOS管M14、第十六NMOS管M16、第九NMOS管M9、第十一NMOS管M11、第十三NMOS管M13的漏极连接到一起,连接到第十电流源I10的一端和第二十六PMOS管M26的漏极;第二十六PMOS管M26的源极接电源电压,栅极为共模反馈的控制电压Vcmfb;第二十一PMOS管M21作为控制开关,其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3经过第二反相器Inv2后的信号,源极连接到第十六NMOS管M16的栅极,漏极连接到第十六NMOS管M16的漏极;第二十三PMOS管M23作为控制开关,其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3,源极连接到第八NMOS管M8的栅极,漏极连接到第八NMOS管M8的漏极;第七NMOS管M7与第十四NMOS管M14的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第三十PMOS管M30的源极;第三十PMOS管M30作为控制开关,其漏极连接到第二电流源I2的一端,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0经过第三反相器Inv3后的信号;第六NMOS管M6与第十三NMOS管M13的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第二十九PMOS管M29的源极;第二十九PMOS管M29作为控制开关,其漏极连接到第一电流源I1的一端,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0;第五NMOS管M5与第十二NMOS管M12的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第三十二PMOS管M32的源极;第三十二PMOS管M32作为控制开关,其漏极连接到第三电流源I3的一端,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1经过第四反相器Inv4后的信号;第四NMOS管M4与第十一NMOS管M11的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第三十一PMOS管M31的源极;第三十一PMOS管M31作为控制开关,其漏极连接到第四电流源I4的一端,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1;第三NMOS管M3与第十NMOS管M10的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第二十八PMOS管M28的源极;第二十八PMOS管M28作为控制开关,其漏极连接到第六电流源I6的一端,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2经过第五反相器Inv5后的信号;第二NMOS管M2与第九NMOS管M9的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第二十七PMOS管M27的源极;第二十七PMOS管M27作为控制开关,其漏极连接到第五电流源I5的一端,栅极信号为控制信号S2;第一NMOS管M1与第八NMOS管M8的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第八电流源I8的一端;第十五NMOS管M15与第十六NMOS管M16的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第七电流源I7的一端;在该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第七NMOS管M7、第十四NMOS管M14、第六NMOS管M6、第十三NMOS管M13的宽长比相等,值为W/L,对应的第一电流源I1和第二电流源I2的电流值为I0;第五NMOS管M5、第十二NMOS管M12、第四NMOS管M4、第十一NMOS管M11的宽长比相等,值为2×(W/L),对应的第三电流源I3和第四电流源I4的电流值为2×I0;第三NMOS管M3、第十NMOS管M10、第二NMOS管M2、第九NMOS管M9的宽长比相等,值为4×(W/L),对应的第五电流源I5和第六电流源I6的电流值为4×I0;第一NMOS管M1、第八NMOS管M8的宽长比相等,值为k×(W/L),对应的第八电流源I8的电流值为k×I0;第十五NMOS管M15、第十六NMOS管M16的宽长比相等,值为(2<sup>3</sup>‑1+k)×(W/L),对应的第七电流源I7的电流值为(2<sup>3</sup>‑1+k)×I0;k为给定的任意大于0的系数;通过控制信号S0、控制信号S1和控制信号S2控制选择,得到不同的增益值,且增益是线性变化的;通过控制信号S3控制作为开关的第十八PMOS管M18、第二十PMOS管M20、第十七PMOS管M17、第十九PMOS管M19和第二十二PMOS管M22、第二十四PMOS管M24、第二十一PMOS管M21和第二十三PMOS管M23,来切换输入管和负载管,扩大增益的变化范围。
地址 214135 江苏省无锡市无锡新区菱湖大道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