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聚乳酸纤维高速纺丝方法
摘要 一种聚乳酸纤维高速纺丝方法,将聚乳酸高聚物粒子引入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经过滤后引入计量泵,计量后引入纺丝箱纺丝,丝束依次经环吹风冷却装置和上油装置后由牵伸装置牵伸,由送丝装置送出并切断后引入盛丝桶,得到聚乳酸纤维,特点:环吹风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筒,筒内设导流内套筒;表冷器,设在冷却筒与导流内套筒间;上油装置包括油盘,上方设上油轮;油盘供油管,出油口探入油盘腔内;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与油盘底板连接;送丝装置包括柱体,设丝束吸入孔、丝束过渡腔和丝束中心导出孔,柱体的一侧设升头槽;气腔封闭环,与柱体固定;升头槽启闭罩,于柱体上。满足对熔体丝条的快速冷却和高速纺丝的上油要求;确保纺丝质量。
申请公布号 CN106480523A 申请公布日期 2017.03.08
申请号 CN201610871557.1 申请日期 2016.09.30
申请人 苏州金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樊海彬;王维平;杨新华;李文俊
分类号 D01D5/08(2006.01)I;D01D5/16(2006.01)I;D01D5/092(2006.01)I;D01D5/096(2006.01)I;D01D13/02(2006.01)I 主分类号 D01D5/08(2006.01)I
代理机构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13 代理人 朱伟军
主权项 一种聚乳酸纤维高速纺丝方法,其工序为:将聚乳酸高聚物粒子引入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经熔体过滤器过滤后再经熔体管道引入计量泵或者将聚乳酸熔体直接引入计量泵,由计量泵计量后引入纺丝箱纺丝,由纺丝箱的纺丝组件的喷丝板上的喷丝孔喷出,由喷丝孔喷出的丝束依次经环吹风冷却装置环吹风冷却和上油装置上油后由牵伸装置的牵伸辊牵伸,而后由导向辊导入送丝装置,由送丝装置送出并经切断器切断后引入盛丝桶,得到聚乳酸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吹风冷却装置包括一冷却筒(1),该冷却筒(1)对应于所述纺丝组件的喷丝板的下方设置在机架上,在该冷却筒(1)内设置有一导流内套筒(11),该导流内套筒(11)的外壁与冷却筒(1)的内壁之间构成有一套筒隔腔(2),套筒隔腔(2)的上部构成为上冷却腔(21),中部构成为表冷器腔(22),而下部构成为下冷却腔(23),并且套筒隔腔(2)的顶部由套筒隔腔顶封盖(24)封闭,而套筒隔腔(2)的底部由套筒隔腔底封板(25)封闭,在导流内套筒(11)的上端的壁体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上冷却腔(21)的区域以密集状态开设有上通风孔(111),而在导流内套筒(22)的下端的壁体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下冷却腔(23)的区域同样以密集状态开设有下通风孔(112),导流内套筒(11)的中央区域构成为内套筒导丝腔(113),该内套筒导丝腔(113)自导流内套筒(11)的顶部贯通至底部,在冷却筒(1)的上部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上冷却腔(21)的区域固定有一空调风引入接口(12),该空调引入接口(12)与上冷却腔(21)相通,在上冷却腔(21)内并且在对应于空调风引入接口(12)的位置设置有一分流板(211),该分流板(211)与所述套筒隔腔顶封盖(24)朝向上冷却腔(21)的一侧固定,在该分流板(211)上以密集状态开设有分流板通风孔(2111),在导流内套筒(11)的上端并且朝向上冷却腔(21)的一侧的壁体上包覆有一滤套(115),而在导流内套筒(11)的下端并且朝向下冷却腔(23)的一侧的壁体上包覆有一滤网套(114);一表冷器(3),该表冷器(3)在对应于所述表冷器腔(22)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冷却筒(1)与导流内套筒(11)之间,并且该表冷器(3)在使用状态下与冷却水循环换热装置管路连接,所述的上油装置包括一油盘(4),该油盘(4)设置在油盘支架(43)上,在对应于油盘(4)的油盘腔(42)的上方的位置设置有一上油轮(44),该上油轮(44)通过上油轮轴(441)转动地支承在聚乳酸高速纺丝机的机架上,上油轮轴(441)与上油轮驱动装置传动连接并且上油轮(44)的下部探入到所述油盘腔(42)内;一用于向所述油盘(4)内提供油剂并且在使用状态下通过供油总管(20)与油泵(201)连接的油盘供油管(5),该油盘供油管(5)的供油管出油口(51)探入油盘腔(42)内;一用于使所述油盘(4)内的油剂形成自循环的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6)和一用于调节油盘(4)内的油剂液位的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70),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6)在对应于所述油盘供油管(5)的一侧的位置与所述油盘底板(41)连接,并且该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6)同时与油盘腔(42)以及为所述油泵(201)提供油剂的油箱(10)相通,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70)配设在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6)上;所述的送丝装置包括一柱体(7),在该柱体(7)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丝束吸入孔(71)、丝束过渡腔(72)和丝束中心导出孔(73),丝束吸入孔(71)位于柱体(7)的顶部,丝束过渡腔(72)位于丝束吸入孔(71)的下方并且与丝束吸入孔(71)相通,该丝束过渡腔(72)的形状呈圆台形并且该圆台形的小直径的一端朝向丝束吸入孔(71),而大直径的一端朝向丝束中心导出孔(73),丝束中心导出孔(73)与丝束过渡腔(72)相通并且该丝束中心导出孔(73)的下端与外界相通,在柱体(7)的上端构成有一凹陷于柱体(7)的表面的扇形气腔(74),在该扇形气腔(74)的底部以等距离间隔状态开设有一组切向气流导孔(741),该组切向气流导孔(741)以向下倾斜的状态延伸至所述丝束中心导出孔(73)并且在与丝束中心导出孔(73)的孔壁相切的状态下与丝束中心导出孔(73)相通,在柱体(7)的一侧的高度方向开设有一升头槽(75),该升头槽(75)同时与丝束吸入孔(71)、丝束过渡腔(72)和丝束中心导出孔(73)相通;一气腔封闭环(8),该气腔封闭环(8)在对应于所述扇形气腔(74)的位置与所述柱体(7)固定并且在该气腔封闭环(8)上开设有一高压气引入孔(81),该高压气引入孔(81)与扇形气腔(74)相通;一用于使所述升头槽(75)处于开放或遮闭状态的升头槽启闭罩(9),该升头槽启闭罩(9)在对应于升头槽(75)的位置枢置在所述柱体(7)上。
地址 215531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支塘镇八字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