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人工增雨环境效应测评方法
摘要 本发明针对人工增雨环境效应的定量化测评问题,开展方法探索,为增雨作业效益评估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依据及方法支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依据人工增雨区的自然地理背景特征,从遥感信息源及人工增雨作业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大气环境监测资料、水环境监测资料中获取人工增雨环境效应的特征数据,并确定测评因子,构成准则层,再依据各测评因子分别选择测评指标,构成指标层;b)根据步骤a)确定的人工增雨环境效应的测评因子及测评指标,构建人工增雨环境效应测评指数模型:<img file="dest_path_image002.GIF" wi="132" he="41" />;c)将步骤a)所述的人工增雨环境效应测评因子及测评指标分别赋予权重,并代入步骤b)<i>I</i><sub><i>APE</i></sub>中分别测评增雨作业前后环境效应。
申请公布号 CN103593576B 申请公布日期 2017.02.22
申请号 CN201310605754.5 申请日期 2013.11.26
申请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明人 王让会;李成;姚健
分类号 G06F19/00(2011.01)I 主分类号 G06F19/00(2011.01)I
代理机构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代理人 张立荣
主权项 一种人工增雨环境效应测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依据人工增雨区的自然地理背景特征,从遥感信息源及人工增雨作业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大气环境监测资料、水环境监测资料中获取人工增雨环境效应的特征数据,并确定测评因子,构成准则层,再依据各测评因子分别选择测评指标,构成指标层;b)根据步骤a)确定的人工增雨环境效应的测评因子及测评指标,构建人工增雨环境效应测评指数模型<maths num="0001"><math><![CDATA[<mrow><msub><mi>I</mi><mrow><mi>A</mi><mi>P</mi><mi>E</mi></mrow></msub><mo>=</mo><munderover><mo>&Sigma;</mo><mrow><mi>i</mi><mo>=</mo><mn>1</mn></mrow><mi>n</mi></munderover><msub><mi>W</mi><mi>i</mi></msub><munderover><mo>&Sigma;</mo><mrow><mi>j</mi><mo>=</mo><mn>1</mn></mrow><mi>m</mi></munderover><msub><mi>X</mi><mi>j</mi></msub><msub><mi>Y</mi><mi>j</mi></msub></mrow>]]></math><img file="FDA0000958367230000011.GIF" wi="406" he="127" /></maths>式中:I<sub>APE</sub>为人工增雨环境效应测评指数;W<sub>i</sub>为准则层中第i个测评因子的权重值,X<sub>j</sub>为第i个测评因子在指标层中第j个测评指标的标准化值;Y<sub>j</sub>为指标层中第j个测评指标的权重值;n为准则层中测评因子的个数;m为第i个测评因子在指标层中测评指标的个数;c)将步骤a)所述的各个人工增雨环境效应测评因子及测评指标分别赋予权重,并代入步骤b)I<sub>APE</sub>中分别测评增雨作业前后环境效应;其中步骤a)中所述准则层中包含:驱动力因子B1、压力因子B2、状态因子B3、影响因子B4及响应因子B5;其中步骤a)中各测评因子所包括的测评指标分别如下:驱动力因子(B1)包括旱情(C1);压力因子(B2)包括增雨作业次数(C2)及催化剂使用量(C3);状态因子(B3)包括大气水汽含量(C4)、大气比湿(C5)及风速(C6);影响因子(B4)包括气温(C7)、降水量(C8)、0厘米地温(C9)及空气相对湿度(C10);响应因子(B5)包括空气质量指数(C11)、土壤相对湿度(C12)、水体矿化度(C13)及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C14)。
地址 210044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