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的组合结构
摘要 一种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的组合结构,其组成包括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及其下部墙板;所述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其组成包括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封边板、边框梁加强板、封边板加强板、端部横撑、板内横撑、隔声材料挡板、楼面底板、通风口、楼面顶板和钉;所述的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其下部墙板组成包括外墙板和内墙板;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安装操作显著简化,装配速度快,可以采用大部品总成装配,工业化程度更高,经济效果好,且避免了环境污染。
申请公布号 CN205976163U 申请公布日期 2017.02.22
申请号 CN201620489943.X 申请日期 2016.05.26
申请人 沈阳建筑大学 发明人 汪青杰;张延年;李希
分类号 E04B5/02(2006.01)I;E04C2/30(2006.01)I;E04B2/56(2006.01)I;E04B1/86(2006.01)I;E04B1/80(2006.01)I;E04B1/61(2006.01)I 主分类号 E04B5/02(2006.01)I
代理机构 沈阳火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8 代理人 李福义
主权项 一种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的组成包括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封边板(1‑4)、边框梁加强板(1‑5)、封边板加强板(1‑6)、端部横撑(1‑7)、板内横撑(1‑8)、隔声材料挡板(1‑9)、楼面底板(1‑10)、通风口(1‑11)、楼面顶板(1‑12)和钉(1‑13);所述边框梁(1‑1)、板边搁栅(1‑3)和板内搁栅(1‑2)之间均相互平行,边框梁(1‑1)和板边搁栅(1‑3)分别置于所述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上下两端最外侧,二者之间为板内搁栅(1‑2),板内搁栅(1‑2)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边框梁加强板(1‑5)在一端平齐,平齐端端部钉射封边板(1‑4),每个连接点钉子数量为2~4个;在另一端边框梁(1‑1)、板边搁栅(1‑3)、边框梁加强板(1‑5)的长度比板内搁栅(1‑2)短40mm~93mm;所述边框梁(1‑1)和封边板(1‑4)的外侧分别设置边框梁加强板(1‑5)和封边板加强板(1‑6);所述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隔声材料挡板(1‑9),隔声材料挡板(1‑9)与三者均相互垂直,且距离封边板(1‑4)50~109mm,距离另一侧的板内搁栅(1‑2)的边缘为89mm~185mm;所述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边框梁加强板(1‑5)、端部横撑(1‑7)、板内横撑(1‑8)的两侧分别钉射楼面顶板(1‑12)和楼面底板(1‑10),楼面顶板(1‑12)和楼面底板(1‑10)的上下接缝位于板内搁栅(1‑2),且与左右相邻的楼面顶板(1‑12)和楼面底板(1‑10)的接缝错开,且对应位置的楼面顶板(1‑12)和楼面底板(1‑10)的接缝错开;楼面顶板(1‑12)和楼面底板(1‑10)上下两端分别与板边搁栅(1‑3)和边框梁加强板(1‑5)的外边缘齐平,左右分别与隔声材料挡板(1‑9)对齐;所述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端部横撑(1‑7)、板内横撑(1‑8)、隔声材料挡板(1‑9)、楼面底板(1‑10)和楼面顶板(1‑12)围城的格构式空腔内填充隔声材料;所述边框梁加强板(1‑5)、封边板加强板(1‑6)的外边缘开设通风口(1‑11),边框梁加强板(1‑5)上的通风口(1‑11)贯通楼面底板(1‑10)和楼面顶板(1‑12),封边板加强板(1‑6) 的通风口(1‑11)贯通整个封边板加强板(1‑6);所述边框梁(1‑1)与板内搁栅(1‑2)的间距与板内搁栅(1‑2)的间距相等时,板内搁栅(1‑2)和板边搁栅(1‑3)的间距比板内搁栅(1‑2)的间距小38~40mm;所述边框梁(1‑1)与板内搁栅(1‑2)的间距比板内搁栅(1‑2)之间的间距小38~40mm时,板内搁栅(1‑2)和板边搁栅(1‑3)的间距与板内搁栅(1‑2)的间距相等;所述边框梁(1‑1)和板内搁栅(1‑2)之间设置若干端部横撑(1‑7),端部横撑(1‑7)均匀分布,且与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采用钉连接;所述板内搁栅(1‑2)之间以及板内搁栅(1‑2)和板边搁栅(1‑3)之间布设板内横撑(1‑8),板内横撑(1‑8)与板内搁栅(1‑2)和板边搁栅(1‑3)采用钉连接;所述边框梁(1‑1)与边框梁加强板(1‑5)长度和厚度对应一致,厚度为38mm~50mm,边框梁(1‑1)的高度为180~300 mm,边框梁加强板(1‑5)的高度为140mm~250mm,二者顶部平齐;所述边框梁加强板(1‑5)的外侧开设通风口(2‑10),通风口(2‑10)垂直于边框梁加强板(1‑5)且贯通,通风口(2‑10)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边框梁加强板(1‑5)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2‑10)之间的间距为300mm~610mm,通风口(2‑10) 与边框梁加强板(1‑5)采用钉连接;所述边框梁(1‑1)与边框梁加强板(1‑5)可采用一块木板替代,木板厚度采用89mm或90mm,在木板外侧底角开槽,槽的深度采用38mm或40mm,高度采用30mm~50mm;所述木板外侧开设通风口(2‑10),通风口(2‑10)由下至上贯通,通风口(2‑10)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边框梁加强板(1‑5)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2‑10)的间距为300mm~610mm;所述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和边框梁加强板(1‑5)均平行布置,在右端平齐,并在右端设置封边板(1‑4),所述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和边框梁加强板(1‑5)与封边板(1‑4)的连接方式均采用钉连接,各连接位置施钉2~4个;所述封边板(1‑4)的右侧,设置封边板加强板(1‑6),封边板加强板(1‑6)的高度为140mm~250mm,二者顶部平齐;在封边板加强板(1‑6)的外侧开设通风口(2‑10),通风口(2‑10)垂直于封边板加强板(1‑6)且贯通,通风口(2‑10)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封边板加强板(1‑6)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2‑10)的间距为300mm~610mm,通风口(2‑10)与封边板加强板(1‑6)采用钉连接;所述的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其下部墙板组成包括外墙板和内墙板,所述外墙板位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的封边板端和边框梁端下部,内墙板位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的接口端;所述外墙板的组成包括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钉(2‑12)、顶梁连接板(2‑13)、板间连接件(2‑14)和防腐木或楼面板(2‑15);所述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组成包括上层顶梁板(2‑1)、下层顶梁板(2‑2)、板边墙骨柱(2‑3)、底梁板(2‑4)、室内墙面板(2‑5)、石膏板安装木条(2‑6)、室外墙面板(2‑7)、内填保温材料(2‑8)、板内墙骨柱(2‑9)、通风口(2‑10)、吊装孔(2‑11);两根竖直的板边墙骨柱(2‑3)与一块底梁板(2‑4)和一块下层顶梁板(2‑2)围成一个矩形框架,底梁板(2‑4)和下层顶梁板(2‑2)均伸至板的两端,两根板边墙骨柱(2‑3)位于底梁板(2‑4)和下层顶梁板(2‑2)之间,底梁板(2‑4)与两根板边墙骨柱(2‑3)采用钉连接,钉子均由底梁板(2‑4)垂直钉入板边墙骨柱(2‑3),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个,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下层顶梁板(2‑2)与两根板边墙骨柱(2‑3)采用钉连接,钉子均由顶梁板(2)垂直钉入板边墙骨柱(2‑3),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根,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所述板边墙骨柱(2‑3)之间布设多块板内墙骨柱(2‑9),其中分别各有一块板内墙骨柱(2‑9)靠紧板边墙骨柱(2‑3),这两根板边墙骨柱(2‑3)与下层顶梁板(2‑2)、板边墙骨柱(2‑3)和底梁板(2‑4)均采用钉连接,钉子分别由板边墙骨柱(2‑3)的外端面垂直钉入、钉子分组,每组选择两个,钉子的连线均水平;在靠紧板边墙骨柱(2‑3)的两个板内墙骨柱(2‑9)之间的板内墙骨柱(2‑9)在一条水平线上且选择均匀分布,钉子分别由下层顶梁板(2‑2)顶面、底梁板(2‑4)底面垂直钉入板内墙骨柱(2‑9)、每个连接点选择两根钉子;在板内墙骨柱(2‑9)之间填充保温材料,板内墙骨柱(2‑9)与保温材料内外侧均齐平;所述板内墙骨柱(2‑9)与保温材料的室内一侧覆盖室内墙面板(2‑5),其厚度为9~15mm,室内墙面板(2‑5)四端分别达到下层顶梁板(2‑2)、板边墙骨柱(2‑3)和底梁板(2‑4)构成的框架内侧,室内墙面板(2‑5)与板内墙骨柱(2‑9)采用钉连接,与板边墙骨柱(2‑3)靠紧的两块板内墙骨柱(2‑9)与板直接采用钉连接,其余板内墙骨柱(2‑9)对应位置增设石膏板安装木条(2‑6),石膏板安装木条(2‑6)厚度为10~38mm,宽度与板内墙骨柱(2‑9)的厚度相等,在石膏板安装木条(2‑6)垂直施钉钉入室内墙面板(2‑5)和板内墙骨柱(2‑9);石膏板安装木条(2‑6)与上层顶梁板(2‑1)、下层顶梁板(2‑2)、板边墙骨柱(2‑3)、底梁板(2‑4)在室内一侧侧齐平;所述板内墙骨柱(2‑9)与保温材料的室外一侧覆盖室外墙面板(2‑7),其厚度为6~12mm,室外墙面板(2‑7)四端分别达到下层顶梁板(2‑2)、板边墙骨柱(2‑3)和底梁板(2‑4)构成的框架内侧,室外墙面板(2‑7)与所有板内墙骨柱(2‑9)采用钉连接,垂直施钉钉入板内墙骨柱(2‑9);室外墙面板(2‑7)的外表面距离上层顶梁板(2‑1)、下层顶梁板(2‑2)、板边墙骨柱(2‑3)、底梁板(2‑4)在室外一侧表面的距离为20‑40mm;所述上层顶梁板(2‑1)、下层顶梁板(2‑2)和底梁板(2‑4)的室外一侧开设通风口(2‑10),通风口(2‑10)由下至上对齐且贯通,在板内墙骨柱(2‑9)之间均分别设置一个,均位于板内墙骨柱(2‑9)的中线上;在上层顶梁板(2‑1)、下层顶梁板(2‑2)的重叠部位,当没有上层顶梁板(2‑1)时,在分别距两端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且位于室内墙面板(2‑5)的室内一侧、室外墙面板(2‑7)的室外一侧开设4个吊装孔(2‑11)。
地址 110168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浑南东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