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河涌水污染优势微生物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河涌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涌水污染优势微生物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包括测定河涌水环境参数、采集及检测水样、采集河涌底泥、制备微生物驯化原液、制备富集培养基、驯化微生物、制备固体菌剂、向河涌中投放固体菌剂、投放固体菌剂之日起10~30天内、80~90天内检测水样参数是否达标等步骤。该方法建设和运行成本低,施工方便、环保、不对周边居民及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管理、维护简单,无二次污染,净化修复效果好,经半年至一年的治理,可使河涌水体自净能力得到强化,本地水草、生物自然生长繁殖,原有生物链得到修复,达到水环境原位生态修复的目的。
申请公布号 CN106348456A 申请公布日期 2017.01.25
申请号 CN201610075677.0 申请日期 2016.02.03
申请人 广东中微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保安;黄来云;邓志华;张镇球
分类号 C02F3/34(2006.01)I;C02F11/02(2006.01)I;C12N1/36(2006.01)I;C12N11/14(2006.01)I;C12N11/10(2006.01)I;C12N11/08(2006.01)I;C12N11/04(2006.01)I 主分类号 C02F3/34(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河涌水污染优势微生物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测定河涌水环境参数:水体总长度、水体宽度、水体深度、水体流速、底泥厚度,其中,水体流速为河涌中至少两处的水体流速的平均值;(2)采集及检测水样:沿水体总长度a设至少两个采样断面,每个采样断面处设置至少一个采集点,将每个采集点采集的水样混合均匀,于3℃‑5℃冷藏保存,并在保存后的24h内测定混合水样中的水质参数PH、DO、COD、BOD<sub>5</sub>、NH<sub>3</sub>‑N、TP;(3)采集河涌底泥:沿水体总长度设至少两个采样断面,每个采样断面处设置至少一个采集点,将每个采集点采集的底泥混合均匀后作为底泥样品;(4)制备微生物驯化原液:将步骤(3)中的底泥样品和步骤(2)中的水样,按底泥(g):水样(ml)=1:2的比例混合均匀,并在锥形瓶中振荡5‑15min得到驯化原液,将驯化原液静置备用;(5)制备富集培养基;(6)驯化微生物:取至少三个三角瓶,并在每个三角瓶中加入步骤(5)中的富集培养基100 ml,在第一个三角瓶中加入步骤(4)中制得的驯化原液中的上清液10 ml,在30℃下进行曝气培养,每过5天,用无菌吸管吸取第一个三角瓶中的溶液10 ml,移入第二个三角瓶中,并在30℃下进行曝气培养,曝气量为32~43ml/s,如此连续转移至少3次,最后得到富集培养目的菌占绝对优势的微生物混合培养物,取此微生物混合培养物,经10升、100升、1000升培养罐进行三级培养,得到吸附或包埋用的复合菌液;(7)制备固体菌剂:选择载体,通过载体吸附或包埋培养好的复合菌液得到固体菌剂;(8)向河涌中投放步骤(7)制得的固体菌剂:根据步骤(2)中的水质参数确定单位水体积的固体菌剂使用量,将步骤(7)中制得的固体菌剂均匀投放至河涌水面,靠其重力逐渐下沉至底泥表面,其中,当COD≧250mg/L时,固体菌剂投放量为200g/m<sup>3</sup>;当180≦COD﹤250mg/L时,固体菌剂投放量为150g/m<sup>3</sup>;当100≦COD﹤180mg/L时,固体菌剂投放量为100g/m<sup>3</sup>;当50≦COD﹤100mg/L时,固体菌剂投放量为50g/m<sup>3</sup>;当COD≦50mg/L时,固体菌剂投放量为20g/m<sup>3</sup>;(9)投放固体菌剂之日起10~30天内、80~90天内,检测水样参数是否达标,若不达标,则继续按步骤(8)中的使用量投放固体菌剂,直至检测达标。
地址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台湾高科技园桃园路1号莞台生物技术合作育成中心4栋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