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非煤矿山地下大型硐室的开挖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煤矿山地下大型硐室的开挖方法,针对地下大型硐室高度高、跨度大,施工工序复杂,且要求最大程度的缩短工期的问题,通过采用倾斜巷道与水平巷道相结合,先在水平巷道中进行半边导硐,配合布置炮孔、临时支护、光面爆破、第一次锚网永久支护成型出硐室半边拱部轮廓,再刷扩硐室另一半边拱部,配合布置炮孔、临时支护、光面爆破、第二次锚网、锚索、喷射混凝土永久支护成型出硐室另一半边拱部轮廓,当水平巷道的硐室拱部分段掘进施工完毕后,进行倾斜巷道的斜坡顶的硐室拱部成型施工,最后再进行起底,可以解决施工速度慢,施工效率低下,施工劳动强度大的难题,进而提高施工进度。
申请公布号 CN106121689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11.16
申请号 CN201610692147.0 申请日期 2016.08.22
申请人 福州大学 发明人 李兵磊;黄萍
分类号 E21D13/02(2006.01)I;E21D11/10(2006.01)I;E21D20/02(2006.01)I 主分类号 E21D13/02(2006.01)I
代理机构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代理人 蔡学俊
主权项 一种非煤矿山地下大型硐室的开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 S1:在硐室的两端同时相向施工,分别掘进倾斜巷道,长度为10‑25m,坡度为18%;步骤S2:两倾斜巷道的斜坡顶施工至硐室设计高度位置时,两端同时相向施工,平坡掘进水平巷道;步骤S3:水平巷道掘进至岩体剩5‑10m时采用单侧施工,将水平巷道贯通;步骤S4:开始进行水平巷道的分段半边导硐,先在水平巷道的端部段布置炮孔,同时根据岩体情况进行临时支护,采用管缝锚杆固定在岩体上并喷射混凝土;步骤S5:采用光面爆破控制硐室半边拱部轮廓成型,成型后在硐室半边拱部进行第一次锚网永久支护;步骤S6:支护完毕后刷扩硐室另一半边拱部,布置炮孔同时根据岩体情况进行临时支护,采用管缝锚杆固定在岩体上并喷射混凝土;步骤S7:采用光面爆破控制硐室另一半边拱部轮廓成型,成型后在硐室另一半边拱部进行第二次锚网、锚索永久支护;步骤S8:在步骤S5、S7中成型的硐室拱部上进行喷射混凝土永久支护;步骤S9:水平巷道端部段的硐室拱部永久支护完毕后,采用步骤S4‑S8的方法逐渐将整条水平巷道的硐室拱部成型并锚网、锚索、喷射混凝土永久支护完毕;步骤S10:工程车位于水平巷道,进行两倾斜巷道的斜坡顶的分段逐渐刷扩,在倾斜巷道的一斜坡顶段刷扩并布置炮孔,同时根据岩体情况进行临时支护,采用管缝锚杆固定在岩体上并喷射混凝土;步骤S11:采用光面爆破控制倾斜巷道的斜坡顶的硐室拱部轮廓成型,成型后在硐室拱部进行锚网、锚索永久支护,并喷射混凝土永久支护;步骤S12:步骤S10、步骤S11中掉落的岩体填埋于倾斜巷道的斜坡道上,工程车底部借着掉落的岩体支撑逐渐前移,并采用步骤S10‑11的方法逐渐将倾斜巷道的整个斜坡顶的硐室拱部成型并锚网、锚索、喷射混凝土永久支护完毕;步骤S13:整个硐室拱部施工完毕后,进行硐室下部施工,正向进行起底,同时根据岩体情况对墙部进行喷射砼、管缝锚杆临时支护;步骤S14:进行检修坑、泥沙沉淀池、悬吊设施基础的开挖,最后进行硐室底板铺筑、悬吊设施基础浇筑作业。
地址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大学城学园路2号福州大学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