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伊犁河谷新垦坡耕地防止土壤侵蚀的耕作模式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伊犁河谷新垦坡耕地防止土壤侵蚀的耕作模式,该模式是由每一个区域内垂直于等高线方向分为粮食作物区、苜蓿牧草区和林果区三个子区,苜蓿牧草区和粮食作物区生长两年后进行轮作,即在苜蓿区种植粮食作物,粮食作物区种植苜蓿,林果区栽种黑核桃与榛子树并林下套种大豆,通过分带、轮作进行种植,优化种植格局,提高土地覆盖度,减少耕作空白期,以达到保水保土、增产稳产、节本增效,从而减小作物重茬的影响,达到养护地力,提升新垦坡地土地生产力,防止新垦坡地因地表裸露造成的土壤侵蚀,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伊犁河谷新垦坡耕地的水土保持与农业高效生产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申请公布号 CN105993264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10.12
申请号 CN201610365967.9 申请日期 2016.05.2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发明人 焦伟;朱成刚;陈亚宁;李卫红;宋锋惠
分类号 A01B79/02(2006.01)I;A01G1/00(2006.01)I;A01G17/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B79/02(2006.01)I
代理机构 乌鲁木齐中科新兴专利事务所 65106 代理人 张莉
主权项 一种伊犁河谷新垦坡耕地防止土壤侵蚀的耕作模式,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骤进行:在河谷新垦5‑8°坡地实施分带、轮作的耕作生产模式:a、将垂直于等高线方向划分多个150m宽的带状区域,每一个区域内垂直于等高线方向分为粮食作物区50m、苜蓿牧草区50m、林果区50m三个子区,苜蓿牧草区和粮食作物区生长两年后进行轮作,即在苜蓿区种植粮食作物,粮食作物区种植苜蓿,林果区栽种黑核桃与榛子树,林下套种大豆,粮食作物区的地表作业与留茬、免耕、深松等保护性耕作相结合;依据伊犁河谷的光热条件,粮食作物区采用夏玉米、冬小麦和青贮玉米的两年三季耕作模式进行耕种:b、第一年播种夏玉米,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前施基肥尿素10kg/亩和磷酸二铵12kg/亩,施肥深度8cm,采用行、株距50cm×25cm进行玉米播种,播种深度5cm;c、5月下旬,灌出苗水,灌溉量为20m<sup>3</sup>/亩,除草时采用除草剂或割草或拔草,其余的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d、9月中旬作物收获,收获前6天进行浇水处理,收获时留高茬20cm;10月中旬,进行深松30cm,流茬秸秆全部粉碎还田,用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免耕播种冬小麦,并施基肥尿素12kg/亩和磷酸二铵18kg/亩,播种深度5cm,施肥深度8cm;e、次年4月中旬灌返青水10m<sup>3</sup>/亩并追肥,除草时采用除草剂或割草或拔草,其余的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f、6月中下旬作物收获前6天进行浇水处理,抢时收获,小麦留高茬20cm,秸秆粉碎还田;7月上旬,使用圆盘耙进行地表作业,使用免耕施肥播种机施肥,按行、株距50cm×25cm播种青贮玉米,播种深度5cm,同步施基肥尿素10kg/亩和磷酸二铵12kg/亩,施肥深度8cm,除草时采用除草剂或割草或拔草,其余的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g、9月下旬,青贮玉米收获留高茬20cm,秸秆用于牲畜饲料,完成两年耕种,轮作苜蓿,次年苜蓿种植前流茬秸秆粉碎还田;苜蓿牧草区:h、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用30cm等行距开沟施肥播种苜蓿,施基肥尿素3kg/亩和磷酸二铵5kg/亩;大田生产一年刈割收获3茬,每一茬刈割后及时进行灌溉施肥,灌溉定额15‑20 m<sup>3</sup>/亩,每茬随水喷施3kg/亩的尿素;在10月底刈割苜蓿留茬高度为7‑10cm,并灌越冬水10m<sup>3</sup>/亩;次年4月初及时灌返青水15‑20 m<sup>3</sup>/亩,并随水喷施尿素3kg/亩,生长两年后轮作粮食作物,第二年秋季苜蓿刈割后流茬至次年春季粮食作物播种前还田;林果区:i、选择1‑2年生健壮的黑核桃与榛子幼苗,按照株、行距2×3m混交带状种植,在树龄达到3年以后依据实际长势进行间疏;在林下、林间套种大豆,5月上旬,在行株距的空间内,距离黑核桃与榛子树苗50cm处,按照株行距35cm×10cm,点播大豆,播前施基肥尿素3kg/亩和磷酸二铵5kg/亩,播种深度5cm,施肥深度8cm;除草时采用除草剂或割草或拔草,其余的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9月中旬收获大豆,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处理。
地址 830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40号附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