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抗刺激隐核虫紫红笛鲷苗种的生产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刺激隐核虫紫红笛鲷苗种的生产方法,属于抗病性鱼苗生产领域,具体为抗刺激隐核虫鱼苗生产领域。首次采用变温感染和变温养殖的方式来生产抗病性的紫红笛鲷苗种,感染时的水温与感染后10天内的养殖水温保持一定温差,从而增强刺激隐核虫活幼虫的免疫效果,进而与轮换养殖结合,获得了有效免疫保护期较长的抗刺激隐核虫紫红笛鲷苗种,免疫后第8个月还具有68%的相对保护率,第9个月仍有40%的相对保护率。
申请公布号 CN105994019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10.12
申请号 CN201610236551.7 申请日期 2016.04.08
申请人 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 发明人 但学明;李安兴;李言伟;莫泽权
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A01K67/033(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抗刺激隐核虫紫红笛鲷苗种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步骤:(1)刺激隐核虫活幼虫的收集和浓度计算利用专门的刺激隐核虫传代系统对刺激隐核虫进行传代和收集,其传代宿主为卵形鲳鲹,采集发育良好的刺激隐核虫包囊,置于消过毒的干净烧杯中孵化,孵化用水为高压灭菌的、加入适量青霉素和链霉素的自然海水;收集孵出2小时内的刺激隐核虫幼虫液,充分混匀后取50μL虫液,加10μL甲醛将幼虫杀死,在显微镜下计数,记算出幼虫液的活虫浓度。(2)紫红笛鲷苗种驯养、感染购置11g左右的紫红笛鲷苗种,感染前2周对鱼苗进行试养驯化,直至其进食、活动正常,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饲养用水用600目的滤网过滤,其盐度在30‰左右,pH为8左右,溶氧量在5.6mg/L以上;将紫红笛鲷苗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第1‑9组)共十个小组,实验组每组鱼苗用孵出2小时内的刺激隐核虫幼虫感染,感染时水温第1‑3组为24℃、第4‑6组为27℃、第7‑9组为30℃,感染用水量为1L海水/尾鱼,感染剂量为7000个幼虫/尾鱼;感染6小时后分别把鱼苗放入不同的轮养池中,其中第1、4、7组水温控制在24℃,第2、5、8组水温控制在27℃,第3、6、9组水温控制在30℃;对照组不进行刺激隐核虫感染,养殖水温为27℃。轮养池长40米,宽1.5米,高1米,池中间用密封隔板将养殖池一分为二,保证两侧水不互通,感染后的鱼苗全部放置在池的一侧,加入终浓度为2ppm的聚维酮碘溶液(有效碘含量为10%)预防继发感染。(3)感染后紫红笛鲷苗种的轮换养殖为了保证紫红笛鲷苗种不被脱落的刺激隐核虫包囊孵出的幼虫再次感染,每2天要将苗种置换到干净的池中养殖,对照组鱼种按同样方法换池;具体方法为:将轮养池中间的密封隔板拔出,采用诱食和驱赶方法将全部鱼苗集中到 池的另一侧,插上密封隔板,加入终浓度为2ppm的聚维酮碘溶液(有效碘含量为10%)预防继发感染;排净原来养鱼一侧的海水,加入30cm深的淡水,浸泡8小时,即可杀灭所有粘附于池底的刺激隐核虫包囊,刷洗后排净淡水,加注干净海水待下一次使用;按上述方法轮换养殖5次,鱼体上的刺激隐核虫全部脱落,整个轮换养殖过程均保持以上的控温方式;此后将免疫过的鱼苗全部放入干净的养殖池中养殖,不必控温,保持自然水温。(4)致死剂量的测定和有效免疫保护期的测定紫红笛鲷致死剂量的测定在攻毒前两周进行,从空白对照组随机取50尾鱼,分为10组,每组5尾,在塑料桶内分开喂养。在幼虫脱包高峰期,收集和计数2小时内脱包的活跃幼虫,分别用设定好的剂量梯度感染10组鱼,感染用水量为1L海水/尾鱼。统计一周内各组鱼的死亡数,能使5尾紫红笛鲷全部死亡的最低感染剂量就是该鱼的刺激隐核虫致死剂量;攻毒:每30天从对照组和每组免疫过的鱼苗中各取50尾鱼,用致死剂量的刺激隐核虫幼虫攻毒。攻毒时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混养在一起,海水用量仍为每尾鱼1L,同时用致死剂量的幼虫进行感染攻毒,统计各个实验组7天内实验鱼的死亡情况,计算免疫9个月内的相对保护率,刺激隐核虫攻毒后实验鱼的相对保护率(RPS),RPS=(对照组死亡率‑免疫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00%;最后,根据有效免疫保护期的测定结果,选择能让紫红笛鲷获得最长有效免疫保护期的变温感染、养殖方法,来生产抗刺激隐核虫的紫红笛鲷苗种;采用该方法可生产出免疫保护力高达8个月以上的抗刺激隐核虫的紫红笛鲷苗种。
地址 510642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