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及其综合调温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及其综合调温方法,采用这种蟹稻共生种养池能够实现河蟹和高杆水稻的共生共养,在炎热夏季能使蟹稻共生种养池中水温控制在28℃以下,保证河蟹在夏季能正常摄食、蜕壳,高杆水稻之间既通风透气,又能获足够的光照,寄生在稻杆上的虫害能成为河蟹和野杂鱼等水生动物的饵料,无需使用农药,河蟹和野杂鱼等水生动物排泄出的粪便作为高杆稻的有机肥,使蟹稻共生种养池内实现良性生态平衡,能使农民同时获得较高产量的有机优质稻谷和高产、大规格的河蟹,提高蟹池综合产出率,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申请公布号 CN105918200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9.07
申请号 CN201610279511.0 申请日期 2016.04.29
申请人 常州市金坛区水产技术指导站 发明人 罗明;王桂民;张金彪;魏广魏;翁烨亮;庄亭暄
分类号 A01K63/00(2006.01)I;A01K61/00(2006.01)I;A01G16/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3/00(2006.01)I
代理机构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代理人 周祥生
主权项 一种稻蟹共生种养池,其特征是:它包括塘埂(1)、池边区(2)、河蟹栖息环沟(3)、水稻种植区(4)、高杆稻(5)、浮动框(6)、隔离围网(7)、微孔增氧实施(8)、水草(9)和漂浮水生植物(10),稻蟹共生种养池为长方形,按东西走向分布,水稻种植区(4)的池底平整,塘埂(1)的双面坡比1:2.5,池深的最小深度大于等于1.5米,即塘埂(1)的高度能保证稻蟹共生种养池的有效蓄水深度达1.5米,所述河蟹栖息环沟(3)的宽度5米~8米、深度0.5米~0.6米,河蟹栖息环沟(3)距塘埂的距离为1米~2米,即池边区(2)的宽度为1米~2米,在河蟹栖息环沟(3)的底部设有微孔增氧实施(8),高杆稻(5)均匀地栽插在水稻种植区(4)内,高杆稻(5)的栽插行距和株距均为80厘米~100厘米,在每株高杆稻(5)都套有一个浮动框(6),在浮动框(6)内并放有漂浮水生植物(10),在水稻种植区(4)靠近河蟹栖息环沟(3)的周边设有隔离围网(7),在池边区(2)和河蟹栖息环沟(3)内间隔地种有水草(9)。
地址 213200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金宜路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