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自然式生态浮床及其建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改善污染水体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然式生态浮床,由下到上依次包括陶粒层(1)、稻草层(2)、植土层(3)、水生植物层(4);陶粒层(1)设有陶粒(11)、渔网(12)和遮阴网(13)。本发明用渔网和遮阴网兜住陶粒,形成陶粒层。本发明中陶粒之间设有空隙,水生植物的根茎延伸到空隙内,根系附着的微生物能吸收和转化污染物。本发明陶粒层上侧设有的稻草层、植土层,为种植植物提供了条件。还公开了该种自然式生态浮床的建造方法,首先,依次铺设陶粒层(1)、稻草层(2)和植土层(3),再将水生植物的种植在植土层(3)。本发明的建造方法,操作简单、环保、经济、高效、仿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申请公布号 CN104229998B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8.24
申请号 CN201410445215.4 申请日期 2014.09.03
申请人 浙江伟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剑鹰;郑丽莉;汤颖奇;戴锋;周丽丽
分类号 C02F3/32(2006.01)I 主分类号 C02F3/32(2006.01)I
代理机构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代理人 王梨华;陈丽霞
主权项 自然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由下到上依次包括35‑50厘米厚的陶粒层(1)、稻草层(2)和植土层(3),植土层(3)种植水生植物层(4);陶粒层(1)由内到外依次设有陶粒(11)、渔网(12)和遮阴网(13);稻草层(2)的厚度为1‑5毫米;渔网(12)的孔径小于陶粒的直径;陶粒层内通过陶粒设有空隙,水生植物的根茎延伸到空隙内,根系附着的微生物能吸收和转化污染物;陶粒内设有的空隙也附着吸收和转化污染物的微生物;植土层(3)的厚度为5‑7厘米;稻草层(2)设在水面上,植土层(3)也设在水面上;自然式生态浮床底部设有填料(5)。
地址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工业园区兴九路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