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
摘要 本专利公开一种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该系统由下向流沉淀柱(1)、上向流沉淀柱(2)、污泥浓缩池(13)、上清液收集池(15)、气浮分离器(8)组成;下向流沉淀柱(1)由沉淀区Ⅰ(3)、沉淀区Ⅱ(4)、沉淀区Ⅲ(5)组成;上向流沉淀柱(2)由沉淀区Ⅳ(6)、沉淀区Ⅴ(7)组成。本专利的优点如下:(1)沉淀效率高,对于低密度悬浮物有较高的去除效率;(2)清洗方便,不堵塞;(3)结构紧凑,节省用地;(4)脱氮效率高。
申请公布号 CN205473251U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8.17
申请号 CN201620166034.2 申请日期 2016.03.04
申请人 重庆文理学院 发明人 于慧;王书敏;于芳
分类号 C02F9/14(2006.01)I 主分类号 C02F9/14(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一种多功能沉淀脱氮系统由下向流沉淀柱(1)、上向流沉淀柱(2)、污泥浓缩池(13)、上清液收集池(15)、气浮分离器(8)组成;下向流沉淀柱(1)由沉淀区Ⅰ(3)、沉淀区Ⅱ(4)、沉淀区Ⅲ(5)组成,沉淀区Ⅰ(3)、沉淀区Ⅱ(4)、沉淀区Ⅲ(5)高度均为1.0米,沉淀区Ⅰ(3)位于沉淀区Ⅱ(4)顶部,并通过法兰(9)连接,沉淀区Ⅱ(4)位于沉淀区Ⅲ(5)顶部,通过法兰(9)连接;沉淀区Ⅰ(3)、沉淀区Ⅱ(4)、沉淀区Ⅲ(5)内部结构相同,均由内区Ⅰ(17)、中区Ⅰ(18)、外区Ⅰ(19)三部分组成,内区Ⅰ(17)、中区Ⅰ(18)、外区Ⅰ(19)为三环相套结构,做成圆形或方形;内区Ⅰ(17)直径或边长1.0米,为下向流进水区,底部设导流挡板;中区Ⅰ(18)直径或边长2.0米,为上向流沉淀区,底部设集泥斗和排泥管(11),中区Ⅰ(18)中上部安装沉淀斜板,且中区Ⅰ(18)顶部标高低于内区Ⅰ(17)顶部0.2‑0.3米;外区Ⅰ(19)为下向流排水区,直径或边长2.4米;沉淀区Ⅰ(3)的外区Ⅰ(19)与沉淀区Ⅱ(4)的内区Ⅰ相连,沉淀区Ⅱ(4)的外区Ⅰ与沉淀区Ⅲ(5)的内区Ⅰ相连;沉淀区Ⅱ(4)、沉淀区Ⅲ(5)顶部安装排气阀(10),且内区Ⅰ安装组合填料;上向流沉淀柱(2)由沉淀区Ⅳ(6)、沉淀区Ⅴ(7)组成,沉淀区Ⅳ(6)位于沉淀区Ⅴ(7)底部,通过法兰相连;沉淀区Ⅳ(6)、沉淀区Ⅴ(7)高度均为1.0米,内部结构相同,均由内区Ⅱ(20)、中区Ⅱ(21)、外区Ⅱ(22)三部分组成,内区Ⅱ(20)、中区Ⅱ(21)、外区Ⅱ(22)为三环相套结构,做成圆形或方形;内区Ⅱ(20)直径或边长0.8米,为上向流出水区,底部设导流挡板,顶部为开口倾斜缓流区,且顶部周围与外区Ⅱ(22)顶部相连;中区Ⅱ(21)直径或边长1.2米,为下向流区域,底部设集泥斗和排泥管(11);外区Ⅱ(22)为上向流沉淀区,直径或边长2.4米,且安装沉淀斜板;沉淀区Ⅴ(7)的外区Ⅱ(22)与沉淀区Ⅳ(6)的内区Ⅱ(20)贯通相连;沉淀区Ⅳ(6)、沉淀区Ⅴ(7)顶部安装排气阀(10),且内区Ⅱ(20)安装组合填料;沉淀区Ⅳ(6)的外区Ⅱ(22)底部设置集泥斗和排泥管;下向流沉淀柱(1)、上向流沉淀柱(2)、污泥浓缩池(13)、上清液收集池(15)的顶部标高逐级降低1.0米;排泥管(11)与污泥浓缩池(13)进泥口相连,靠水压将集泥斗内的集泥排至污泥浓缩池(13),且排泥管(11)上安装电磁阀(12),电磁阀(12)由PLC控制系统调控启闭频率;污泥浓缩池(13)上清液溢流进入上清液收集池(15),上清液收集池(15)安装回流泵(16)和高低液位计(23);沉淀区Ⅲ(5)的外区Ⅰ(19)与沉淀区Ⅳ(6)的外区Ⅱ(22)连通;水首先进入沉淀区Ⅰ(3)的内区Ⅰ(17),逐级向下流经沉淀区Ⅱ(4)、沉淀区Ⅲ(5),然后折向上流经沉淀区Ⅳ(6)、沉淀区Ⅴ(7),自流进入气浮分离器(8)后回用。
地址 402160 重庆市永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学府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