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强冬性小麦室内培养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农业科研技术,涉及作物栽培学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强冬性小麦室内培养的方法。一种强冬性小麦室内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操作步骤:(一)、播种及分蘖前室内培养;(二)、人工春化处理技术;(三)、拔节至孕穗期室内培养技术;(四)、孕穗至成熟期室内培养技术。本发明操作简便、程序可控、经济实用,能够解决强冬性小麦室内培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可大幅缩短生长时间,获得能完成整个生育周期长势健壮整齐一致的植株,是一种有利于形成粒大饱满种子的强冬性小麦室内培养方法。
申请公布号 CN105706694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6.29
申请号 CN201610103558.1 申请日期 2016.02.25
申请人 石河子大学 发明人 李诚;李春艳;张润琪;付凯勇
分类号 A01G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00(2006.01)I
代理机构 乌鲁木齐合纵专利商标事务所 65105 代理人 汤洁
主权项 一种强冬性小麦室内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操作步骤:(一)、播种及分蘖前室内培养:将经过0.1%砷汞消毒后的强冬性小麦种子均匀播种在高20‑25cm,盆口直径15‑18cm的塑料花盆中,每盆播种10‑15粒,播种深度3‑5cm,播种后的花盆放在室内培养室培养,利用市售小麦培养的红蓝冷光源,设置培养室运行模式如下:白天光照模式持续时间7‑9h,温度20‑25℃、湿度55‑65%;夜晚无光模式持续时间15‑17h ,温度20‑25℃、湿度55‑65%;每隔2‑3d浇水一次,每次每盆浇300ml‑500ml水;小麦幼苗培养至分蘖期,植株高度一般约为10‑15cm高,每株一般保留2‑3个健壮分蘖,其余分蘖从根基部剪除;(二)、人工春化处理技术:将分蘖期强冬性小麦转移至光照培养箱中模拟强冬性小麦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的春化过程进行人工春化处理;将分蘖期强冬性小麦放入光照培养箱中变温培养,调节培养箱运行模式如下:白天光照模式持续时间7‑9h,温度5‑7℃,湿度55‑65%;夜晚无光模式持续时间15‑17h,温度2‑4℃,湿度55‑65%;人工春化处理变温培养期间每隔5‑7d浇水一次,每次每盆浇300ml‑500ml水;每隔5‑7d剪除新生多余幼小分蘖一次(注意不能剪掉每株固定保留2‑3个健壮分蘖);每隔12‑14d施氮磷钾复合肥一次,肥料配比及施用方法:提前大量配好质量分数30%的氮磷钾复合肥悬浊液,每次使用前摇匀,施用时每盆按3‑5ml肥料兑入300ml‑500ml水中混匀浇灌;变温培养至植株基部节间开始伸长即出现起身拔节现象时,即为完成人工春化处理阶段培养;(三)、拔节至孕穗期室内培养技术:将完成人工春化处理培养已经起身拔节的强冬性小麦移回培养室内,利用市售植物培养的红蓝冷光源,设置培养室运行模式如下:白天光照模式持续时间12‑16h,温度20‑25℃、湿度45‑55%,夜晚无光模式持续时间8‑12h,温度20‑25℃、湿度45‑55%的环境中培养,对已进入拔节生长阶段的强冬性小麦每隔1‑2d定时浇水一次,每次每盆浇300ml‑500ml水;根据植株长势情况每10‑12d左右施肥一次,施用时每盆按8‑10ml肥料(30%的氮磷钾复合肥悬浊液)兑入300ml‑500ml水中混匀浇灌;每隔7‑10d剪除新生多余幼小分蘖一次(注意不能剪掉已拔节孕穗的2‑3个分蘖);随着强冬性小麦的生长发育,新生幼小分蘖数量会逐渐减少,并且幼小多余分蘖生长速度逐渐减慢,因此修剪新生多余分蘖的时间间隔可适当延长;(四)、孕穗至成熟期室内培养技术:强冬性小麦进入孕穗期后培养室运行模式如下:白天光照模式持续时间12‑16h,温度20‑25℃、湿度45‑55%,夜晚无光模式持续时间8‑12h,温度20‑25℃、湿度45‑55%;此时强冬性小麦由于进入需肥关键时期,施肥量需要适当增大和施肥间隔时间要适当缩短,根据小麦植株长势情况每8‑10d左右施用氮磷钾复合肥一次,施用时每盆按10‑12ml肥料(30%的氮磷钾复合肥悬浊液)兑入300ml‑500ml水中混匀浇灌;此时每隔1‑2d定时浇水一次,每次每盆浇300ml‑500ml水;强冬性小麦进入籽粒灌浆后期(开花后25d‑30d),应停止施肥,防止植株贪青从而延长籽粒成熟时间;同时此阶段强冬性小麦培养还应注意培养室内除虫防病,为强冬性小麦生长营造良好生长环境。
地址 832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北四路石河子大学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