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摘要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依序包括阳极(10)、发光层(20)、阻挡层(30)、电子注入层(40)、和阴极(50)。所述发光层(20)包括基质和掺杂剂。所述阻挡层(30)包含芳族杂环衍生物。阻挡层(30)的三重态能量E<sup>T</sup><sub>b</sub>(eV)大于基质的三重态能量E<sup>T</sup><sub>h</sub>(eV)。阻挡层(30)的亲合势A<sub>b</sub>(eV)和电子注入层的亲合势A<sub>e</sub>(eV)满足以下A<sub>e</sub>-A<sub>b</sub><0.2的关系。
申请公布号 CN102668160B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6.22
申请号 CN201180003302.9 申请日期 2011.11.22
申请人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发明人 河村祐一郎;齐藤博之;熊均;河村昌宏;甚出行俊;伊藤裕胜;佐土贵康;水谷清
分类号 H01L51/50(2006.01)I 主分类号 H01L51/50(2006.01)I
代理机构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代理人 徐申民;侯莉
主权项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依序包含:阳极、发光层、阻挡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其中,所述发光层包含基质和掺杂剂,所述掺杂剂显示荧光发光,所述基质的三重态能量E<sup>T</sup><sub>h</sub>和所述掺杂剂的三重态能量E<sup>T</sup><sub>d</sub>,满足关系E<sup>T</sup><sub>h</sub><E<sup>T</sup><sub>d</sub>所述阻挡层包含芳族杂环衍生物,所述芳族杂环衍生物是下式(BL‑3)、下式(BL‑4)、下式(BL‑5)或下式(BL‑6)所示的化合物,以eV为计量单位,所述芳族杂环衍生物的三重态能量E<sup>T</sup><sub>b</sub>大于所述基质的三重态能量E<sup>T</sup><sub>h</sub>,并且以eV为计量单位,所述阻挡层的亲合势A<sub>b</sub>和电子注入层的亲合势A<sub>e</sub>满足关系A<sub>e</sub>‑A<sub>b</sub>&lt;0.2<img file="FDA0000920769450000011.GIF" wi="1294" he="351" />所述式(BL‑3)中,C<sub>1</sub>~C<sub>3</sub>各自表示环状结构,相邻的C稠合形成环,C<sub>1</sub>~C<sub>3</sub>的至少一个是具有杂原子的结构,另一个稠环以或不以这种方式形成:与相邻的C交叉结合,这种通过C<sub>1</sub>~C<sub>3</sub>形成的经稠合的环状结构被称为C<sub>1</sub>‑C<sub>3</sub>环;R表示选自下组的基团: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烷基、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芳基、以及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或者它们中两个以上组合的残基;当n是1的时候,R'表示与R相同的基团,当n是2~6时,R'表示选自下组的连接基团: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亚烷基、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杂环亚芳基、以及它们中两个以上组合的残基,或者R'直接以单键与两个C<sub>1</sub>‑C<sub>3</sub>环键合;m是0至9的整数,n是1至6的整数,当存在多个C<sub>1</sub>‑C<sub>3</sub>环和R时,多个C<sub>1</sub>‑C<sub>3</sub>环和R各自可以相同或不同,在式(BL‑3)中,包括在分子中C<sub>1</sub>~C<sub>3</sub>、R和R'的总数为6个以上,其中C<sub>1</sub>~C<sub>3</sub>、R和R'表示通过非金属原子的共价键形成的环,<img file="FDA0000920769450000021.GIF" wi="1318" he="351" />所述式(BL‑4)中,D<sub>1</sub>~D<sub>4</sub>各自表示环状结构,相邻的D稠合形成环,D<sub>1</sub>~D<sub>4</sub>的至少一个是具有杂原子的结构,另一个稠环以或不以这种方式形成:与相邻的D交叉结合,这种通过D<sub>1</sub>~D<sub>4</sub>形成的经稠合的环状结构被称为D<sub>1</sub>‑D<sub>4</sub>环;R表示选自下组的基团: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烷基、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芳基、以及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或者它们中两个以上组合的残基;当n是1的时候,R'表示与R相同的基团,当n是2~6时,R'表示选自下组的连接基团: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亚烷基、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杂环亚芳基、以及它们中两个以上组合的残基,或者R'直接以单键与两个D<sub>1</sub>‑D<sub>4</sub>环键合;m是0至11的整数,n是1至6的整数;当存在多个D<sub>1</sub>‑D<sub>4</sub>环和R时,多个D<sub>1</sub>‑D<sub>4</sub>环和R各自可以相同或不同,在式(BL‑4)中,包括在分子中D<sub>1</sub>‑D<sub>4</sub>、R和R'的总数为6个以上,其中D<sub>1</sub>‑D<sub>4</sub>、R和R'表示通过非金属原子的共价键形成的环,<img file="FDA0000920769450000022.GIF" wi="1293" he="670" />所述式(BL‑5)中,E<sub>1</sub>~E<sub>4</sub>都表示环状结构,相邻的E稠合形成一个环,E<sub>1</sub>~E<sub>4</sub>的至少一个是具有杂原子的结构,另一个稠环以或不以这种方式形成:与E<sub>2</sub>~E<sub>4</sub>上的相邻取代基的交叉结合。这种通过E<sub>1</sub>~E<sub>4</sub>形成的经稠合的环状结构被称为E<sub>1</sub>‑E<sub>4</sub>环;R表示选自下组的基团: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烷基、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芳基、以及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或者它们中两个以上组合的残基;当n是1的时候,R'表示与R相同的基团,当n是2~6时,R'表示选自下组的连接基团: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亚烷基、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杂环亚芳基、以及它们中两个以上组合的残基,或者R'直接以单键与两个E<sub>1</sub>‑E<sub>4</sub>环键合;m+1是0至11的整数,n是1至6的整数;当存在多个E<sub>1</sub>‑E<sub>4</sub>环和R时,多个E<sub>1</sub>‑E<sub>4</sub>环和R各自可以相同或不同,在式(BL‑5)中,包括在分子中E<sub>1</sub>~E<sub>4</sub>、R和R'的总数为6个以上,其中E<sub>1</sub>~E<sub>4</sub>、R和R'表示通过非金属原子的共价键形成的环,此外,m和1表示R的数目,<img file="FDA0000920769450000031.GIF" wi="1596" he="351" />所述式(BL‑6)中,F<sub>1</sub>~F<sub>5</sub>各自表示环状结构,相邻的F稠合形成环,F<sub>1</sub>~F<sub>5</sub>的至少一个是具有杂原子的结构,一个稠环以或不以这种方式形成:与各个F上的相邻取代基交叉结合,或者,一个稠环以或不以这种方式形成:与相邻的F交叉结合,这种通过F<sub>1</sub>~F<sub>5</sub>形成的经稠合的环状结构被称为F<sub>1</sub>‑F<sub>5</sub>环;R表示选自下组的基团: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烷基、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芳基、以及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或者它们中两个以上组合的残基;当n是1的时候,R'表示与R相同的基团,当n是2~6时,R'表示选自下组的连接基团: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亚烷基、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经取代的或未经取代的杂环亚芳基、以及它们中两个以上组合的残基,或者R'直接以单键与两个F<sub>1</sub>‑F<sub>5</sub>环键合;m是0至13的整数,n是1至6的整数;当存在多个F<sub>1</sub>‑F<sub>5</sub>环和R时,多个F<sub>1</sub>‑F<sub>5</sub>环和R各自可以相同或不同,在式(BL‑6)中,包括在分子中F<sub>1</sub>~F<sub>5</sub>、R和R'的总数为6个以上,其中F<sub>1</sub>~F<sub>5</sub>、R和R'表示通过非金属原子的共价键形成的环。
地址 日本东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