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体系及其应用和烯烃聚合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包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体系,该催化剂组分所用的卤化镁加合物为MgX<sup>1</sup>Y-mR<sup>1</sup>OH-n(LB<sub>1</sub>)-k(LB<sub>2</sub>)-p(LB<sub>3</sub>),LB<sub>1</sub>为式II所示的烃氧基苯甲酸酯系化合物,LB<sub>2</sub>为式III所示的羟基苯甲酸酯系化合物,LB<sub>3</sub>为R<sup>6</sup>OH,该卤化镁化合物的X-射线衍射谱图中,在2θ为5-15°的范围内,至少存在两条主要的衍射峰,最强衍射峰出现在2θ为8.8°±0.1°处,次强衍射峰出现在2θ为9.0°±0.1°处和/或9.8°±0.1°处。由该催化剂组分形成的催化剂体系在烯烃聚合中显示出高的催化活性和较高的立体定向能力,制备的α-烯烃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等规度。<img file="DDA0000595833970000011.GIF" wi="1120" he="435" />
申请公布号 CN105622793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6.01
申请号 CN201410588622.0 申请日期 2014.10.28
申请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发明人 张纪贵;夏先知;刘月祥;李威莅;高富堂;高平;凌永泰;赵瑾;彭人琪;谭扬;林洁;张志会;段瑞林
分类号 C08F10/00(2006.01)I;C08F4/649(2006.01)I;C08F4/646(2006.01)I 主分类号 C08F10/00(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代理人 王崇;李婉婉
主权项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包含卤化镁加合物与至少一种钛化合物以及任选的至少一种内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反应产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卤化镁加合物如式I所示,MgX<sup>1</sup>Y‑mR<sup>1</sup>OH‑n(LB<sub>1</sub>)‑k(LB<sub>2</sub>)‑p(LB<sub>3</sub>)   (式I)其中,X<sup>1</sup>为氯或溴,Y为氯、溴、C<sub>1</sub>‑C<sub>14</sub>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sub>6</sub>‑C<sub>14</sub>的芳基、C<sub>1</sub>‑C<sub>14</sub>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和C<sub>6</sub>‑C<sub>14</sub>的芳氧基中的一种;LB<sub>1</sub>为式II所示的烃氧基苯甲酸酯系化合物,<img file="FDA0000595833940000011.GIF" wi="767" he="370" />LB<sub>2</sub>为式III所示的羟基苯甲酸酯系化合物,<img file="FDA0000595833940000012.GIF" wi="784" he="369" />LB<sub>3</sub>为式IV所示的醇和/或酚,R<sup>6</sup>OH   (式IV)R<sup>1</sup>为C<sub>1</sub>‑C<sub>12</sub>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sub>3</sub>‑C<sub>10</sub>的环烷基和C<sub>7</sub>‑C<sub>10</sub>的芳烷基中的一种;R<sup>2</sup>、R<sup>3</sup>、R<sup>4</sup>和R<sup>5</sup>各自为氢、卤素、硝基、C<sub>1</sub>‑C<sub>20</sub>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sub>3</sub>‑C<sub>20</sub>的环烷基、C<sub>6</sub>‑C<sub>20</sub>的芳基和C<sub>7</sub>‑C<sub>20</sub>的芳烷基中的一种;或者,R<sup>2</sup>、R<sup>3</sup>、R<sup>4</sup>和R<sup>5</sup>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键合,以形成环;R<sup>6</sup>与R<sup>1</sup>不相同,为C<sub>1</sub>‑C<sub>20</sub>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sub>3</sub>‑C<sub>20</sub>的环烷基、C<sub>6</sub>‑C<sub>20</sub>的芳基和C<sub>7</sub>‑C<sub>20</sub>的芳烷基中的一种;m、n、k和p以摩尔计,分别满足以下条件:m为1‑5,0.001≤n+k≤0.3,0.2≤k/n≤20,p≤k,且0.0005≤p<0.05,该卤化镁化合物的X‑射线衍射谱图中,在2θ为5‑15°的范围内,至少存在两条主要的衍射峰,其中,最强衍射峰出现在2θ为8.8°±0.1°处,次强衍射峰出现在2θ为9.0°±0.1°处和/或9.8°±0.1°处,所述次强衍射峰的强度低于最强衍射峰的强度,但至少为所述最强衍射峰强度的0.2倍。
地址 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