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利用中子管驱动的次临界微型反应堆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中子管驱动的次临界微型反应堆,它由燃料棒、中子管、冷却剂、包壳管、反射层、屏蔽层等成份构成。将中子管作为次临界微堆运行的中子源,均匀、分散布置在次临界堆芯内,从设计上主动展平了堆芯中子通量密度分布。堆芯内每根中子管单位时间内输出的中子量连续可调,使得反应堆内各处功率连续可调,实现堆芯各处输出功率的主动控制。事故工况下,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断中子管电源,完成停堆,杜绝严重事故的发生。以上优点,使得反应堆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反应堆几何尺寸的微型化和机动性的提高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申请公布号 CN105590658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5.18
申请号 CN201511023390.5 申请日期 2015.12.2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朱佐龙;蒋洁琼;廉超;王明煌;吴宜灿
分类号 G21C1/30(2006.01)I;G21C7/34(2006.01)I;G21C5/12(2006.01)I 主分类号 G21C1/30(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代理人 杨学明;贾玉忠
主权项 一种利用中子管驱动的次临界微型反应堆,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形燃料棒(1)、堆芯边界六边形反射层(2)、圆柱形中子管中子源(3)、液态冷却剂(4)、圆柱形棒包壳管(5)和堆芯区域外六边形屏蔽层(6);堆芯区域外六边形屏蔽层(6)将上述五种结构包含在其中;堆芯边界六边形反射层(2)外表面与堆芯区域外六边形屏蔽层(6)紧密相连,内表面为液态冷却剂(4)的限定边界;圆柱形棒包壳管(5)紧密排布在堆芯边界六边形反射层(2)内,包含在堆芯边界六边形反射层(2)内的圆柱形棒包壳管(5)的外部空间由液态冷却剂(4)填充;圆柱形中子管中子源(3)插放于圆柱形棒包壳管(5)内,在整个堆芯边界六边形反射层(2)内均匀、分散分布;圆柱形燃料棒(1)填充除圆柱形中子管中子源(3)填充的圆柱形棒包壳管(5)外的其他圆柱形棒包壳管(5)。
地址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