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干旱区次生盐渍化土地造林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旱区次生盐渍化土地造林方法,该方法主要由物种选择、物种配置模式、物种种植时间、物种种植方式及灌溉方式步骤完成。该方法通过选择乔、灌、草不同植物间的合理配置种植模式和灌溉模式,在总盐含量6.58-9.30g/L的次生盐渍化土地上营造具有乔、灌、草结构的植物群落,同时达到土壤排盐和土壤培肥的目的,提高乔木在次生盐渍化土地的存活率,保证干旱区次生盐渍化土地能够快速实现植树造林。该方法解决了干旱区盐渍化土地盐分改良难、盐渍化土地肥力贫瘠、盐渍化土地植物存活率低下的问题,为次生盐渍化土地快速改良、培肥和实现在盐渍化土地上植树造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申请公布号 CN105580620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5.18
申请号 CN201510959916.4 申请日期 2015.12.21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发明人 周洪华;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王日照
分类号 A01G1/00(2006.01)I;A01G17/00(2006.01)I;A01G25/02(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00(2006.01)I
代理机构 乌鲁木齐中科新兴专利事务所 65106 代理人 张莉
主权项 一种干旱区次生盐渍化土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骤进行:a、物种选择:选择四类植物‑乔木(1)、灌木(4)、盐生草本(2)和优质牧草(3),其中乔木(1)物种选择2‑3年生、根系完整或损伤小、基径在5cm的胡杨、沙枣或新疆杨;灌木(4)物种选择2‑3年生、根系发达、基径在3‑5cm的柽柳、梭梭或红砂;盐生草本(2)选择具有泌盐功能的猪毛菜、花花柴、盐爪爪或滨藜的种子;优质牧草(3)选择生境宽,易存活的禾本科牧草芨芨草、雀麦、三芒草或禾草种子;b、物种配置模式:盐生草本(2)、优质牧草(3)和灌木(4)在春天3‑4月种植,乔木(1)在秋天9‑10月种植,按种植顺序为:横向为乔木(1)行‑盐生草本(2)行‑优质牧草(3)行‑灌木(4)行‑优质牧草(3)行‑盐生草本(2)行‑乔木(1)行依次交替种植,纵向为乔木(1)行‑盐生草本(2)行‑优质牧草(3)行‑盐生草本(2)行‑乔木(1)行依次交替种植,横向一端乔木(1)行与另一端乔木(1)行之间的总间距为3m,各行植物之间的间距为50cm,纵向一端乔木(1)行与另一端乔木(1)行之间的总间距为2m,各行植物之间的间距为50cm;c、物种种植方式:选择土壤总盐含量6.58‑9.30g/L的次生盐渍化土地,3月将表层土壤0‑30cm进行翻耕、晾晒,3‑4月将盐生草本和优质牧草的种子在水中浸泡6‑8小时,然后置于固氮螺菌或拜叶林克氏菌或雀稗固氮菌中,使种子表层裹上一层固氮微生物,然后按步骤b所示的株行距将种子播撒在翻耕后的土壤中;同期将选择好的灌木苗按步骤b的株行距移栽到50cm×50cm坑穴中;8月上旬,将盐生草本和优质牧草进行刈割;9‑10月将选择好的乔木树苗放置于可降解塑料容器中,按步骤b所示的株行距将放置乔木树苗的容器放入70cm×70cm的深坑中,并在坑底部和周边堆放10cm的锯末和有机肥混合物,之后回填土壤,将苗木固定;d、灌溉方式:在纵向乔木(1)行与各行之间铺设滴灌带(5),滴管管采用管径16mm、孔径8mm、孔口间距50cm的常规PE管,平铺在地表,每隔30cm用土壤稍微固定;播种和栽植后立即灌溉一次,灌溉时长36小时,之后分别一个月和三个月后再各灌溉一次,灌溉时长24‑36小时,待乔木(1)、灌木(4)、盐生草本(2)和优质牧草(3)成功定植后,每年灌溉四次,灌溉时间分别为3月中下旬、5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和10月下旬,每次灌溉时间24‑36小时,确保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
地址 830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40号附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