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电源电路结构
摘要 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电源电路结构,它包括电源输入端VCC和电源输出端VDD,所述电源输入端VCC分别连接电阻R6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二极管D7的负极、芯片IC的第三引脚、二极管D6的正极、电阻R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熔断器F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电阻R8相连后再分别连接电源输出端VDD、电阻R7的一端和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和放大器A2的反向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本实用新型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结构简单,成本也相对较低。
申请公布号 CN205232025U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5.11
申请号 CN201521066687.5 申请日期 2015.12.21
申请人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发明人 焦荣
分类号 H02M3/10(2006.01)I 主分类号 H02M3/10(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代理人 汤东凤
主权项 一种电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端VCC和电源输出端VDD,所述电源输入端VCC分别连接电阻R6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二极管D7的负极、芯片IC的第三引脚、二极管D6的正极、电阻R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熔断器F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电阻R8相连后再分别连接电源输出端VDD、电阻R7的一端和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和放大器A2的反向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5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P2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二极管D8的正极和二极管D11的正极;所述熔断器F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4相连后再分别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二极管D7的正极、滑动变阻器RP2的另一端和芯片IC的第二引脚,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芯片IC的第一引脚、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二极管D9的负极和二极管D10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1的负极和连接器H的第五引脚,二极管D9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和三端开关S的第二接头,所述三端开关S的第三接头连接到连接器H的第四引脚,三端开关S的第一接头连接到连接器H的第三引脚,所述连接器H的第二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器H的第一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电容C1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P1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并接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电阻R1的一端和继电器J的一端,所述继电器J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滑动变阻器RP1的另一端和放大器A1的正向输入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2相连后再连接到放大器A2的输出端,所述放大器A2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放大器A1的输出端和放大器A1的反向输入端;所述芯片IC的型号为DS18B20。
地址 401331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76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