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智能化全自动污水处理系统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化全自动污水处理系统。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化全自动污水处理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智能化全自动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有集水池、粗格栅板、细格栅板、第一级伸缩杆、第二级伸缩杆、上下气缸、提升泵Ⅰ、污水管Ⅰ、气浮池、污泥泵Ⅰ、刮板等,在集水池内设置有粗格栅板和细格栅板。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存在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低,污水处理效率低且效果差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达到了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高。
申请公布号 CN205222954U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5.11
申请号 CN201521016364.5 申请日期 2015.12.09
申请人 赣州西克节能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发明人 梁入云;官文;罗峰
分类号 C02F9/14(2006.01)I 主分类号 C02F9/14(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智能化全自动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集水池(1)、粗格栅板(2)、细格栅板(3)、第一级伸缩杆(4)、第二级伸缩杆(5)、上下气缸(6)、提升泵Ⅰ(7)、污水管Ⅰ(8)、气浮池(9)、污泥泵Ⅰ(10)、刮板(11)、左右气缸(12)、出渣管(13)、沉淀箱(14)、接渣缸(15)、污水管Ⅳ(16)、支管Ⅰ(17)、排污泥管Ⅰ(18)、支管Ⅱ(19)、污泥泵Ⅱ(20)、提升泵Ⅱ(21)、污水管Ⅱ(22)、污泥浓缩池(23)、反应池(24)、隔板Ⅰ(25)、隔板Ⅱ(26)、厌氧区(27)、好氧区(28)、沉淀区(29)、曝气头Ⅰ(30)、进气管Ⅰ(31)、进气总管(32)、风机(33)、过滤池(34)、进气管Ⅱ(35)、曝气头Ⅱ(36)、污泥泵Ⅲ(37)、排污泥管Ⅱ(38)、污水管Ⅲ(39)、污泥泵Ⅳ(40)和排污泥管Ⅲ(41);在集水池(1)内设置有粗格栅板(2)和细格栅板(3),粗格栅板(2)设置在细格栅板(3)的上方,在粗格栅板(2)上设置有第一级伸缩杆(4),在细格栅板(3)上设置有第二级伸缩杆(5),第二级伸缩杆(5)套在第一级伸缩杆(4)内,第二级伸缩杆(5)与第一级伸缩杆(4)为活动连接;第一级伸缩杆(4)与设置在其上方的上下气缸(6)相连接,在集水池(1)的底部设置有提升泵Ⅰ(7),提升泵Ⅰ(7)与设置在其右侧的污水管Ⅰ(8)相连接;在集水池(1)的右壁上设有孔,污水管Ⅰ(8)的左端穿过集水池(1)的右壁上设有的孔,污水管Ⅰ(8)与集水池(1)为密封连接;在污水管Ⅰ(8)的右侧设置有气浮池(9),在气浮池(9)的左壁上设有孔,污水管Ⅰ(8)的右端穿过气浮池(9)左壁上设有的孔伸入到气浮池(9)内,污水管Ⅰ(8)与气浮池(9)为密封连接;在气浮池(9)的内部设置有刮板(11),刮板(11)设置在污水管Ⅰ(8)的上方,刮板(11)与设置在其左侧的左右气缸(12)相连接,左右气缸(12)设置在气浮池(9)的左侧;在气浮池(9)的右壁上设置有出渣管(13)和污水管Ⅳ(16),污水管Ⅳ(16)设置在出渣管(13)的下方,出渣管(13)和污水管Ⅳ(16)都分别与气浮池(9)密封连接;在气浮池(9)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泵Ⅰ(10),污泥泵Ⅰ(10)与设置在其左侧的支管Ⅰ(17)相连接;在气浮池(9)的左壁的下部设有孔,支管Ⅰ(17)穿过气浮池(9)的左壁的下部设有的孔,支管Ⅰ(17)与气浮池(9)密封连接,支管Ⅰ(17)与设置在其左侧的排污泥管Ⅰ(18)相连接;在气浮池(9)的下方设置有沉淀箱(14),气浮池(9)与沉淀箱(14)相连接,污水管Ⅳ(16)的下端与沉淀箱(14)密封连接;在出渣管(13)的下方设置有接渣缸(15),接渣缸(15)设置在沉淀箱(14)上;在沉淀箱(14)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泵Ⅱ(20),污泥泵Ⅱ(20)与设置在其左侧的支管Ⅱ(19)相连接;在沉淀箱(14)的左壁上设有孔,支管Ⅱ(19)穿过沉淀箱(14)的左壁上设有的孔,支管Ⅱ(19)与沉淀箱(14)为密封连接,支管Ⅱ(19)与设置在其左侧的排污泥管Ⅰ(18)相连接;在沉淀箱(14)的底部设置有提升泵Ⅱ(21),提升泵Ⅱ(21)设置在污泥泵Ⅱ(20)的右侧,提升泵Ⅱ(21)与设置在其右侧的污水管Ⅱ(22)相连接;在沉淀箱(14)的右壁上设有孔,污水管Ⅱ(22)穿过沉淀箱(14)的右壁上设有的孔,污水管Ⅱ(22)与沉淀箱(14)密封连接;在沉淀箱(14)的下方设置有污泥浓缩池(23),排污泥管Ⅰ(18)伸入到污泥浓缩池(23)内,排污泥管Ⅰ(18)与污泥浓缩池(23)密封连接;在污水管Ⅱ(22)的右侧设置有反应池(24),在反应池(24)的左壁上设有孔,污水管Ⅱ(22)的右端穿过反应池(24)的左壁上设有的孔伸入到反应池(24)内,污水管Ⅱ(22)与反应池(24)密封连接;在反应池(24)内设置有隔板Ⅰ(25)和隔板Ⅱ(26),隔板Ⅱ(26)设置在隔板Ⅰ(25)的右侧,隔板Ⅰ(25)的高度大于隔板Ⅱ(26)的高度,隔板Ⅰ(25)和隔板Ⅱ(26)为平行设置;隔板Ⅰ(25)和隔板Ⅱ(26)将反应池(24)均匀的从左向右依次分为厌氧区(27)、好氧区(28)和沉淀区(29);在好氧区(28)的底部设置有曝气头Ⅰ(30),曝气头Ⅰ(30)与设置在其右侧的进气管Ⅰ(31)相连接;进气管Ⅰ(31)与设置在其右侧的进气总管(32)相连接;在进气总管(32)上设置有风机(33),在沉淀区(29)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泵Ⅲ(37),污泥泵Ⅲ(37)与设置在其右侧的排污泥管Ⅱ(38)相连接;在反应池(24)的右壁下部上设有孔,排污泥管Ⅱ(38)穿过反应池(24)的右壁下部上设有的孔,排污泥管Ⅱ(38)与反应池(24)密封连接;排污泥管Ⅱ(38)设置在污泥浓缩池(23)的右侧,排污泥管Ⅱ(38)的左端与污泥浓缩池(23)密封连接;在反应池(24)的右壁中部密封性连接有污水管Ⅲ(39),污水管Ⅲ(39)的高度位置低于隔板Ⅱ(26)的高度位置;在污水管Ⅲ(39)的下方设置有过滤池(34),污水管Ⅲ(39)的下端伸入到过滤池(34)内;过滤池(34)设置在反应池(24)的右侧,在过滤池(34)的底部设置有曝气头Ⅱ(36),曝气头Ⅱ(36)与设置在其右侧的进气管Ⅱ(35)相连接,进气管Ⅱ(35)的上端与进气总管(32)密封连接;在过滤池(34)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泵Ⅳ(40),污泥泵Ⅳ(40)设置在曝气头Ⅱ(36)的右侧;污泥泵Ⅳ(40)与设置在其右侧的排污泥管Ⅲ(41)相连接;在过滤池(34)的右壁上设有孔,排污泥管Ⅲ(41)穿过过滤池(34)的右壁上设有的孔,排污泥管Ⅲ(41)与过滤池(34)密封连接;排污泥管Ⅲ(41)设置在污泥浓缩池(23)的右侧,排污泥管Ⅲ(41)与污泥浓缩池(23)密封连接。
地址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龙都云山路6号云山花园B栋2单元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