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三相直流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三相直流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属直直变换器控制方法。本发明的三相直流变换器包括输入电源,三个全桥变换电路,滤波电路;该三相直直变换器第一~第三全桥变换电路的输出整流电压的相位相同,实现总的输出整流电压为单个全桥变换电路输出整流电压的3倍。本发明适用于宽输入电压的场合,解决了传统电压源变换器二极管电压应力高和电流源变换器输出电流脉动大的问题,减小了滤波电感的重量和体积,减小了功率开关管的电压和电流应力,减小了二极管的电压应力。
申请公布号 CN105553271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5.04
申请号 CN201610124151.7 申请日期 2016.03.04
申请人 盐城工学院 发明人 姚志垒;徐静;徐进;于学华;陈冲;顾春雷;陈荣
分类号 H02M3/28(2006.01)I;H02M1/14(2006.01)I 主分类号 H02M3/28(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三相直流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包括输入电源U<sub>in</sub>、第一全桥变换电路1、第二全桥变换电路2、第三全桥变换电路3和滤波电路4,其中第一全桥变换电路1包括第一开关管S<sub>1</sub>、第二开关管S<sub>2</sub>、第三开关管S<sub>3</sub>、第四开关管S<sub>4</sub>、隔离变压器T<sub>1</sub>、第一二极管D<sub>1</sub>、第二二极管D<sub>2</sub>、第三二极管D<sub>3</sub>和第四二极管D<sub>4</sub>,第二全桥变换电路2包括第五开关管S<sub>5</sub>、第六开关管S<sub>6</sub>、第七开关管S<sub>7</sub>、第八开关管S<sub>8</sub>、隔离变压器T<sub>2</sub>、第五二极管D<sub>5</sub>、第六二极管D<sub>6</sub>、第七二极管D<sub>7</sub>和第八二极管D<sub>8</sub>,第三全桥变换电路3包括第九开关管S<sub>9</sub>、第十开关管S<sub>10</sub>、第十一开关管S<sub>11</sub>、第十二开关管S<sub>12</sub>、隔离变压器T<sub>3</sub>、第九二极管D<sub>9</sub>、第十二极管D<sub>10</sub>、第十一二极管D<sub>11</sub>和第十二二极管D<sub>12</sub>,滤波电路4包括滤波电感L<sub>f</sub>和滤波电容C<sub>f</sub>;具体拓扑结构为:输入电源U<sub>in</sub>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全桥变换电路1的正输入端、第二全桥变换电路2的正输入端和第三全桥变换电路3的正输入端,输入电源U<sub>in</sub>的负极分别连接第一全桥变换电路1的负输入端、第二全桥变换电路2的负输入端和第三全桥变换电路3的负输入端;第一全桥变换电路1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一开关管S<sub>1</sub>的一端和第三开关管S<sub>3</sub>的一端,第一开关管S<sub>1</sub>的另一端连接隔离变压器T<sub>1</sub>原边绕组N<sub>P1</sub>的异名端和第二开关管S<sub>2</sub>的一端,第三开关管S<sub>3</sub>的另一端连接隔离变压器T<sub>1</sub>原边绕组N<sub>P1</sub>的同名端和第四开关管S<sub>4</sub>的一端,第二开关管S<sub>2</sub>的另一端和第四开关管S<sub>4</sub>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全桥变换电路1的负输入端,第一二极管D<sub>1</sub>的阴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sub>3</sub>的阴极构成第一全桥变换电路1的正输出端,第二二极管D<sub>2</sub>的阳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sub>4</sub>的阳极构成第一全桥变换电路1的负输出端,第一二极管D<sub>1</sub>的阳极分别连接第二二极管D<sub>2</sub>的阴极和隔离变压器T<sub>1</sub>副边绕组N<sub>S1</sub>的同名端,第三二极管D<sub>3</sub>的阳极分别连接第四二极管D<sub>4</sub>的阴极和隔离变压器T<sub>1</sub>副边绕组N<sub>S1</sub>的异名端;第二全桥变换电路2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五开关管S<sub>5</sub>的一端和第七开关管S<sub>7</sub>的一端,第一开关管S<sub>5</sub>的另一端连接隔离变压器T<sub>2</sub>原边绕组N<sub>P2</sub>的异名端和第六开关管S<sub>6</sub>的一端,第七开关管S<sub>7</sub>的另一端连接隔离变压器T<sub>2</sub>原边绕组N<sub>P1</sub>的同名端和第八开关管S<sub>8</sub>的一端,第六开关管S<sub>6</sub>的另一端和第八开关管S<sub>8</sub>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全桥变换电路2的负输入端,第五二极管D<sub>5</sub>的阴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sub>7</sub>的阴极构成第二全桥变换电路2的正输出端,第六二极管D<sub>6</sub>的阳极连接第八二极管D<sub>8</sub>的阳极构成第二全桥变换电路1的负输出端,第五二极管D<sub>5</sub>的阳极分别连接第六二极管D<sub>6</sub>的阴极和隔离变压器T<sub>2</sub>副边绕组N<sub>S2</sub>的同名端,第七二极管D<sub>7</sub>的阳极分别连接第八二极管D<sub>8</sub>的阴极和隔离变压器T<sub>2</sub>副边绕组N<sub>S1</sub>的异名端;第三全桥变换电路3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九开关管S<sub>9</sub>的一端和第十一开关管S<sub>11</sub>的一端,第九开关管S<sub>9</sub>的另一端连接隔离变压器T<sub>3</sub>原边绕组N<sub>P3</sub>的异名端和第十开关管S<sub>10</sub>的一端,第十一开关管S<sub>11</sub>的另一端连接隔离变压器T<sub>3</sub>原边绕组N<sub>P3</sub>的同名端和第十二开关管S<sub>12</sub>的一端,第十开关管S<sub>10</sub>的另一端和第十二开关管S<sub>12</sub>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全桥变换电路3的负输入端,第九二极管D<sub>9</sub>的阴极连接第十一二极管D<sub>11</sub>的阴极构成第三全桥变换电路3的正输出端,第十二极管D<sub>10</sub>的阳极连接第十二二极管D<sub>12</sub>的阳极构成第三全桥变换电路3的负输出端,第九二极管D<sub>9</sub>的阳极分别连接第十二极管D<sub>10</sub>的阴极和隔离变压器T<sub>3</sub>副边绕组N<sub>S2</sub>的同名端,第十一二极管D<sub>11</sub>的阳极分别连接第十二二极管D<sub>12</sub>的阴极和隔离变压器T<sub>3</sub>副边绕组N<sub>S3</sub>的异名端;滤波电感L<sub>f</sub>的一端连接第一全桥变换电路1的正输出端,滤波电感L<sub>f</sub>的另一端连接滤波电容C<sub>f</sub>的一端,滤波电容C<sub>f</sub>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全桥变换电路2的负输出端;第一~第十二开关管均具有反并联二极管。该直流变换器通过第一~第十二开关管的接通和关断,在第一~第三全桥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产生各自整流输出电压U<sub>rec1</sub>~U<sub>rec3</sub>,所述整流输出电压U<sub>rec1</sub>~U<sub>rec3</sub>共同作用产生总的整流输出电压U<sub>AB</sub>,并且所述总的整流输出电压U<sub>AB</sub>经过滤波电路4维持输出电压U<sub>o</sub>不变;开关管控制逻辑如下:第一开关管S<sub>1</sub>、第五开关管S<sub>5</sub>和第九开关管S<sub>9</sub>的驱动信号同相位;第二开关管S<sub>2</sub>、第六开关管S<sub>6</sub>和第十开关管S<sub>10</sub>的驱动信号同相位;第三开关管S<sub>3</sub>、第七开关管S<sub>7</sub>和第十一开关管S<sub>11</sub>的驱动信号同相位;第四开关管S<sub>4</sub>、第八开关管S<sub>8</sub>和第十二开关管S<sub>12</sub>的驱动信号同相位。
地址 224051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