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介入治疗导管导丝出口设计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介入治疗导管导丝出口的设计方法:内腔管从外腔管的下端一侧延伸而出,将经过处理的过渡管从外腔管下端的另一侧插入;然后将内腔管下方插入保护导丝,确保内腔管在外腔管内的部分继续保持通畅;对内腔管、外腔管以及过渡管三根管的结合部位进行焊接,使得结合部位的外腔管内壁、内腔管外壁和过渡管外壁无缝的相互粘贴在一起;再将内腔管内的保护导丝抽出,并在焊接结合处将内腔管弯折拉伸,之后沿着外腔管结合处对内腔管进行平滑切割,形成导丝出口。本发明不仅减少了生产工艺,还有效提高了导管与导丝通过性能、导丝对导管的导引性和导管推送性,具有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申请公布号 CN105520794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4.27
申请号 CN201610124297.1 申请日期 2016.03.04
申请人 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翔宇;刘宝瑞;李海宁
分类号 A61F2/958(2013.01)I 主分类号 A61F2/958(2013.01)I
代理机构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代理人 申绍中
主权项 一种介入治疗导管导丝出口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导管组装:先将扩张球囊(102)的下端套在外腔管(103)上并对连接处进行焊接;再将保护导丝(110)穿入到内腔管(104)内,将内腔管(104)从外腔管(103)的下端穿入,使内腔管(104)依次穿过外腔管(103)、扩张球囊(102)之后与导管尖端(101)进行组合焊接;将上述内腔管(104)从外腔管(103)的下端一侧进行侧拉;b、外腔管扩张:将完成组装的上述导管进行外腔管(103)的扩张处理;先将扩孔器从外腔管(103)下端的另一侧插入,插入的深度为1.5‑2.0mm;之后利用上述扩孔器对外腔管(103)进行扩张,再将扩孔器从外腔管(103)内缓慢移出;c、过渡管预处理:对过渡管(107)的上端进行渐消面的预处理,使其形成一个倾斜并凹陷的侧面,侧面的倾斜、凹陷程度与外腔管(103)的下端扩口处和内腔管(104)倾斜穿出的倾斜角程度相匹配;预处理过渡管(107)的长度为3.5‑4.5mm;预处理后的过渡管(107)上端面的形状为月牙形;d、D型导丝的预处理:D型导丝(109)在插入过渡管(107)之前,对其上端进行与过渡管(107)上端相匹配的预处理,使其上端侧面为阶梯状的渐消面,从而使其上端面呈“D型”;将上述预处理后的D型导丝(109)插入到过渡管(107)内,再将上述组装后的过渡管(107)插入到扩张后的外腔管(103)内1.8‑2.0mm处,使D型导丝(109)的上端通过过渡管(107)伸到外腔管(103)内4‑5mm处,以确保插入外腔管(103)的过渡管(106)一端出口在D型保护导丝的保护下焊接时不被封死;e、硅胶管的预处理:在导丝出口工艺进行之前,首先对焊接时用到的保护硅胶管进行切割处理,使其长度尺寸与外腔管(103)、内腔管(104)和过渡管(107)三者结合处的长度相匹配;然后将上述切割后的硅胶管放入工装容器中用正己烷浸泡处理使其膨胀,浸泡时间为0.2‑2.0h;f、焊接:将硅胶管捞出控干,保证其在使用之前内外表面均不再带有正己烷;然后从已穿入D型导丝(109)的过渡管(107)的下端套入硅胶管,使硅胶管完全覆盖内腔管(104)、外腔管(103)以及过渡管(107)的结合部位;将上述组装好的导管放入烘干装置内烘干,烘干温度为55‑65°;将上述烘干后的导管放到热焊接设备上,使有硅胶管覆盖的外腔管(103)内壁、内腔管(104)外壁和过渡管(107)外壁无缝的相互焊接在一起,保证上述三根管的焊接处在高温下发生质态变化然后平滑无缝稳固结合;g、后处理:上述焊接过程完成后将焊接用的硅胶管用正己烷浸泡处理后拔出;之后将保护导丝(110)、D型导丝(109)分别从内腔管(104)、过渡管(107)中抽出,然后拉伸折起内腔管(104),并对伸出外腔管(103)的多余内腔管(104)平滑切除,形成导丝出口(105);再将连接在海波管(108)的上端起支撑作用的动力支撑杆(106)插入到过渡管(107)内,最后对海波管(108)与过渡管(107)的连接处进行焊接。
地址 264200 山东省威海市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连路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