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24回路公共用电电能均分器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24回路公共用电电能均分器,由单片机U1、译码器U2、译码器U3、放大器U4、放大器U5、放大器U6、放大器U7、复位芯片U8、光耦U9、电源模块U10、端子DZ1、端子DZ2、24个继电器和24组串联的整流二极管组成,以及若干电阻、电容连接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楼道公共用电电量自动分摊到24户计量表中,减小了公共用电的收费难度,减少了物业与住户之间形成矛盾的机会。
申请公布号 CN205139632U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4.06
申请号 CN201520928640.9 申请日期 2015.11.20
申请人 杨子元 发明人 杨子元;杨玉焓
分类号 G05B19/042(2006.01)I 主分类号 G05B19/042(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24回路公共用电电能均分器,主要由单片机U1、译码器U2、译码器U3、放大器U4、放大器U5、放大器U6、放大器U7、复位芯片U8、光耦U9、电源模块U10、端子DZ1、端子DZ2、24个继电器和24组串联的整流二极管组成,24个继电器分别为JD1~JD24,24组串联的整流二极管分别为D011和D012、D021和D022、D031和D032、D041和D042、D051和D052、D061和D062、D071和D072、D081和D082、D091和D092、D101和D102、D111和D112、D121和D122、D131和D132、D141和D142、D151和D152、D161和D162、D171和D172、D181和D182、D191和D192、D201和D202、D211和D212、D221和D222、D231和D232、D241和D242;其特征在于,端子DZ1的13~2位作为24户中其中12户电源的火线引入端,端子DZ1的13~2位依次递降分别接入继电器JD1~JD12的常开点;端子DZ2的13~2位作为24户电源中另外12户的火线引入端,端子DZ2的13~2位依次递降分别接入继电器JD13~JD24的常开点;继电器JD24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23的常闭点;继电器JD23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22的常闭点;继电器JD22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21的常闭点;继电器JD21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20的常闭点;继电器JD20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19的常闭点;继电器JD19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18的常闭点;继电器JD18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17的常闭点;继电器JD17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16的常闭点;继电器JD16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15的常闭点;继电器JD15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13的常闭点;继电器JD13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14的常闭点;继电器JD14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1的常闭点;继电器JD1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2的常闭点;继电器JD2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3的常闭点;继电器JD3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4的常闭点;继电器JD4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5的常闭点;继电器JD5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6的常闭点;继电器JD6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7的常闭点;继电器JD7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8的常闭点;继电器JD8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9的常闭点;继电器JD9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10的常闭点;继电器JD10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11的常闭点;继电器JD11的公共触点接入继电器JD12的常闭点;继电器JD12的公共触点与熔断保险FUSE1相连,熔断保险FUSE1的另一端连接至端子DZ1的1位置;端子DZ1的1位置连接到限流电阻R26的一端,限流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至发光二极管D25的正极,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至光耦U9的管脚1位置;端子DZ2的1位置连接到限流电阻R25的一端,限流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模块U10的第2管脚;端子DZ2的1位置连接到光耦U9的第2管脚;端子DZ1端子位13~2依次递降分别于整流二极管D011、D021、D031、D041、D051、D061、D071、D081、D091、D101、D111、D121的正极相连;端子DZ2端子位13~2依次递降分别于整流二极管D131、D141、D151、D161、D171、D181、D191、D201、D211、D221、D231、D241的正极相连;整流二极管D011的负极与D012正极相连;整流二极管D021的负极与D022正极相连,以此类推;直至整流二极管D241的负极与D242正极相连;整流二极管D012的负极与限流电阻R1一端相连;整流二极管D022的负极与限流电阻R2一端相连,以此类推;直至整流二极管D242的负极与限流电阻R24一端相连;电阻R1至R24的所有另一端相连,并接入电源模块U10的管脚1.电源模块U10的1、2管脚之间并接电解电容C1,管脚1接电容正极;电源模块U10的3、4管脚之间并接电解电容C3及陶瓷电容C5,管脚3接电解电容正极;电源模块U10的5、6管脚之间并接电解电容C2及陶瓷电容C4,管脚5接电解电容正极;光耦U9第4管脚接单片机U1的第1管脚;复位芯片U8的第1和第8管脚相连;复位芯片U8的第3和第4管脚相连;复位芯片U8的第6管脚和单片机U1的第8管脚相连;复位芯片U8的第7管脚和单片机U1的第9管脚相连;瓷片电容C10一端和C11一端相连;瓷片电容C10和C11另外两个端头分别接至6MHZ晶振两端;6MHZ晶振两端再分别与单片机U1的第18、19管脚相连;电阻R28一端与电容C7相连;电阻R28另一端与电阻R29相连,连接点再接至单片机U1的第17管脚;电阻R29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1集电极接至电阻R27一端;三极管Q1集电极接至译码器U2的第23管脚;单片机U1的第38、39、2、3、36、37、4、5、35、34、7、6、33、32、12、11、28、27、14、13、26、25、16、15分别一一对应接至发光二极管D1~D24的负极;单片机U1的第21、22、23、24依顺序分别接入译码器U2的第3、2、21、22管脚;单片机U1的第21、22、23、24依顺序再分别接入译码器U3的第3、2、21、22管脚;单片机U1的第17管脚接入译码器U3的第23管脚;单片机U1的第40管脚接瓷片电容C6一端;译码器U2的4~9管脚依次与放大器U4的第3、2、5、4、6、7管脚连接;译码器U2的14、20、16~19管脚依次与放大器U5的2~7管脚连接;译码器U2的24管脚接瓷片电容C8一端;译码器U3的4~9管脚依次与放大器U6的第6、7、4、5、3、2管脚连接;译码器U3的14、20、16~19管脚依次与放大器U7的7~2管脚连接;译码器U3的24管脚接瓷片电容C9一端;放大器U4的第10~15管脚依次与继电器JD6~JD3、JD1、JD2线圈的负极相连;放大器U5的第10~15管脚依次与继电器JD12~JD7线圈的负极相连;放大器U6的第10~15管脚依次与继电器JD14、JD13、JD15~JD18线圈的负极相连;放大器U7的第10~15管脚依次与继电器JD19~JD24线圈的负极相连;发光二极管D1、D5、D9、D13、D17、D21的正极与限流电阻R30一端相连;发光二极管D2、D6、D10、D14、D18、D22的正极与限流电阻R31一端相连;发光二极管D3、D7、D11、D15、D19、D23的正极与限流电阻R32一端相连;发光二极管D4、D8、D12、D16、D20、D24的正极与限流电阻R33一端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4管脚与放大器U4~U7的第8管脚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3管脚与放大器U4~U7的第9管脚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3管脚与继电器JD1~JD24的线圈正极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4管脚做接地处理;电源模块U10的第5管脚与限流电阻R30~R33的另一端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5管脚与译码器U2、U3的第1和24管脚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5管脚与单片机U1的第31、40管脚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5管脚与复位芯片U8的第2管脚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5管脚与电阻R27另一端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5管脚与电阻R28和C7的连接点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6管脚与复位芯片U8的第3、4管脚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6管脚与瓷片电容C10和C11的连接点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6管脚与瓷片电容C7的另一端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6管脚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6管脚与瓷片电容C8、C9的另一端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6管脚与译码器C2、C3的第12管脚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6管脚与单片机U1的第20管脚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6管脚与光耦U9的第3管脚相连;电源模块U10的第6管脚做接地处理。
地址 056002 河北省邯郸市浴新北大街51号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