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基于Buck-Boost电路和Flyback电路的单极准谐振LED驱动装置
摘要 一种基于Buck-Boost电路和Flyback电路的单极准谐振LED驱动装置,属于LED驱动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基于Buck-Boost电路和Flyback电路的单极LED驱动器因开关管工作在硬开关状态而造成的系统效率低和损耗大的问题。本发明所述的驱动装置在变压器副边电流为零时进入准谐振的工作状态,变压器原边的漏感与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寄生电容形成谐振回路,其主要的谐振通路为变压器原边的漏感-第六二极管-第二电感-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寄生电容。本发明所述的驱动装置通过实现准谐振的开关模式,减少了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开关损耗,提高了系统效率。本发明特别适用于LED的恒流驱动。
申请公布号 CN105407583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3.16
申请号 CN201511023290.2 申请日期 2015.12.30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发明人 王懿杰;张树;管乐诗;张相军;刘晓胜;徐殿国
分类号 H05B33/08(2006.01)I;H02M3/335(2006.01)I;H02M1/42(2007.01)I 主分类号 H05B33/08(2006.01)I
代理机构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代理人 牟永林
主权项 一种基于Buck‑Boost电路和Flyback电路的单极准谐振LED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交流电源(AC)、第一电感(L<sub>1</sub>)、第二电感(L<sub>2</sub>)、第一二极管(D<sub>1</sub>)、第二二极管(D<sub>2</sub>)、第三二极管(D<sub>3</sub>)、第四二极管(D<sub>4</sub>)、第五二极管(D<sub>5</sub>)、第六二极管(D<sub>6</sub>)、第七二极管(D<sub>7</sub>)、第一电容(C<sub>1</sub>)、第一电解电容(C<sub>2</sub>)、第二电解电容(C<sub>3</sub>)、第三电解电容(C<sub>4</sub>)、第一电阻(R<sub>1</sub>)、第二电阻(R<sub>2</sub>)、金氧半场效晶体管(Q<sub>1</sub>)、放大器(AMP)、负载反馈单元(1)、驱动控制单元(2)和变压器(M);交流电源(AC)的一端与第一电感(L<sub>1</sub>)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sub>1</sub>)的另一端同时与第一电容(C<sub>1</sub>)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sub>1</sub>)的正极和第三二极管(D<sub>3</sub>)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sub>1</sub>)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D<sub>2</sub>)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sub>1</sub>)与第二二极管(D<sub>2</sub>)的公共端同时与第五二极管(D<sub>5</sub>)的正极和第二电解电容(C<sub>3</sub>)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sub>2</sub>)的负极与第四二极管(D<sub>4</sub>)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sub>2</sub>)与第四二极管(D<sub>4</sub>)的公共端同时与第一电容(C<sub>1</sub>)的另一端和交流电源(AC)的另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sub>5</sub>)的负极同时与第六二极管(D<sub>6</sub>)的负极和第二电感(L<sub>2</sub>)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感(L<sub>2</sub>)的另一端同时与第一电解电容(C<sub>2</sub>)的正极、金氧半场效晶体管(Q<sub>1</sub>)的漏极(D)和金氧半场效晶体管(Q<sub>1</sub>)的寄生电容(C<sub>5</sub>)的一端连接,第六二极管(D<sub>6</sub>)的正极和第一电解电容(C<sub>2</sub>)的负极均与变压器(M)的原边电感(L<sub>P</sub>)的异名端连接,变压器(M)的副边电感(L<sub>S</sub>)的异名端与第七二极管(D<sub>7</sub>)的正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sub>7</sub>)的负极与第三电解电容(C<sub>4</sub>)的正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sub>7</sub>)与第三电解电容(C<sub>4</sub>)的公共端作为LED的正极的接入端,变压器(M)的副边电感(L<sub>S</sub>)的同名端、第三电解电容(C<sub>4</sub>)的负极和第二电阻(R<sub>2</sub>)的一端均与数字地连接,第二电阻(R<sub>2</sub>)的另一端与放大器(AMP)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电阻(R<sub>2</sub>)与放大器(AMP)的公共端作为LED的负极的接入端,放大器(AMP)的异相输入端接入基准电压(V<sub>ref</sub>),放大器(AMP)的输出端与负载反馈单元(1)的输入端连接,负载反馈单元(1)的输出端与驱动控制单元(2)的输入端连接,驱动控制单元(2)输出端与金氧半场效晶体管(Q<sub>1</sub>)的栅极(G)连接,第一电阻(R<sub>1</sub>)的一端同时与金氧半场效晶体管(Q<sub>1</sub>)的源极(S)和金氧半场效晶体管(Q<sub>1</sub>)的寄生电容(C<sub>5</sub>)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sub>3</sub>)的负极、第四二极管(D<sub>4</sub>)的正极、第二电解电容(C<sub>3</sub>)的负极、第一电阻(R<sub>1</sub>)的另一端和变压器(M)的原边电感(L<sub>P</sub>)的同名端均与模拟地连接。
地址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