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富硒杏鲍菇的栽培及成份检测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硒杏鲍菇的裁培及成分检测方法,本发明的栽培方法包括培养基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催蕾、出菇、采收等步骤,通过对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主要栽培条件的控制,使杏鲍菇富硒达到周年生产、全年上市,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且增加杏鲍菇的富硒能力,提高杏鲍菇的食疗价值。本发明成分检测包括硒元素、氨基酸、总糖三种成分的测定,富硒杏鲍菇每公斤含硒量为富硒能力最好达到了600ug/g,并未超过人体极限吸收范围800ug/d中毒界限。
申请公布号 CN104137733B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3.09
申请号 CN201410166498.9 申请日期 2014.04.23
申请人 安徽大学;阜南县健生源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能树;何炎炘;张志强
分类号 A01G1/04(2006.01)I;C05G3/00(2006.01)I;G01N21/31(2006.01)I;G01N5/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04(2006.01)I
代理机构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代理人 余成俊
主权项 一种富硒杏鲍菇的裁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配制培养基:a、称取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玉米芯40‑50、杂木屑25‑35、麸皮15‑20、营养颗粒5‑10、石灰1‑2、白糖1‑2、石膏粉0.5‑1、亚硒酸钠0.0001‑0.0002;b、将无霉变的玉米芯粉碎成黄豆粒大小,待用;c、取亚硒酸钠和白糖混合均匀,然后加入适量的水中在拌和机中搅拌1‑2min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加入玉米芯、杂木屑、麸皮、营养颗粒、石灰、石膏粉搅拌4‑6min,使培养料充分吸收水份;d、将拌匀后的培养基在水泥地面摊放24‑36h,中间翻堆1‑2次;(2)装袋:将培养基装入17×33厘米聚丙烯袋,每袋装培养基1.5‑2.0公斤,装袋时压实,上好颈圈,塞上硅胶塞,并用打孔器在菌袋上打8‑10厘米深的孔;(3)灭菌:高压灭菌,压力为0.1‑0.2MPa,时间为2‑3h,待压力表指针降到0时出锅;(4)接种:待到袋温冷却到45℃以下时接种,抽出袋中塑料棒,在孔洞中加入谷粒菌种;(5)发菌:发菌在培养室进行,温度23‑25℃,湿度65‑70%,时间25‑27天;(6)催蕾:将菌棒移入菇房出菇架上培养,用打孔器在菌袋上打若干个0.4‑0.6cm深的孔,温度23‑25℃,湿度80‑85%,培养三天;再在温度12‑15℃,湿度85‑90%,用光照强度700‑800 lux,培养7‑10天现蕾;(7) 出菇:待菇蕾长到黄豆大小时,选留2‑3个生长健壮菇蕾;二天后选留1‑2个菇朵形好的小菇留下培养;待菇长到如乒乓球大小时,提高湿度到90‑95%,加大通风量,每天3‑4次,每次30‑40min;(8)采收:待菌盖直径4‑6cm,菌柄长10‑12cm时,菌盖平展,边缘向内稍巻,菌褶初步形成,但未弹射孢子,有7‑8分成熟时,采收;所述营养颗粒的制备方法如下:a、称取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畜禽粪便20‑30、蚯蚓粪5‑10、菜籽饼10‑15、中药渣4‑8、椰壳粉3‑6、咖啡渣2.5‑4.5、蹄角粉2‑3、骨粉2‑3、炉渣灰1.5‑2.5、沙漠砂8‑12、紫砂岩10‑15、浮石5‑10、绿泥石4‑8、烟草粉3‑5、蓖麻叶粉2‑4、茶枯粉2.5‑4.5、桉叶油 1‑3、竹醋液 4‑6、废糖蜜 3‑5、沼气废液 2.4‑4.5、营养液 10‑15;b、取沙漠砂、紫砂岩、浮石、绿泥石混合均匀,粉碎,过50‑100目筛,780‑840℃煅烧1‑2h,自然冷却至室温,待用;c、取畜禽粪便、蚯蚓粪、菜籽饼、中药渣、椰壳粉、咖啡渣、蹄角粉、骨粉、炉渣灰混合均匀,再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为50‑60%,在28‑32℃下堆肥发酵5‑7天,然后加入竹醋液、废糖蜜和沼气废液,搅拌均匀,在25‑30℃下继续发酵3‑6天,最后加入营养液,搅拌均匀,在24‑28℃下继续发酵2‑4天,发酵完成后将发酵料低温烘干,粉碎,过50‑100目筛,待用;d、将上述过筛的发酵料与步骤b制得的粉末混合均匀,再加入余下原料,搅拌均匀,制粒,烘干即可。
地址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九龙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