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仿生深松铲
摘要 一种仿生深松铲属农业机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铲尖与底层深松铲固接,表层深松铲的铲柄固接于连接架前部,底层深松铲的铲柄固接于连接架后部,二铲翼对称固接于底层深松铲两侧,表层深松铲的前触土面Ⅰ与底层深松铲和铲尖共同形成的前触土面Ⅱ具有相同的轮廓曲线,其方程式为:y<sub>1</sub>=3×10<sup>-6</sup>x<sup>4</sup>-3×10<sup>-4</sup>x<sup>3</sup>+0.0215x<sup>2</sup>+0.5389x+10.787;表层深松铲的后触土面Ⅰ与底层深松铲和铲尖共同形成的后触土面Ⅱ具有相同的轮廓曲线,其方程式为:y<sub>2</sub>=3×10<sup>-7</sup>x<sup>4</sup>-5×10<sup>-5</sup>x<sup>3</sup>+0.0069x<sup>2</sup>+0.4327x-3.3639;表层深松铲和底层深松铲的前端触土面均为圆弧曲面;本实用新型的表层深松铲能破坏浅层土壤并开出沟渠,底层深松铲在此基础上更易深松底层坚硬的土壤,本实用新型的铲尖入土阻力和所受土壤的挤压力小,机具工作中的能耗低、节能效果明显,耐磨性强,工作效率高。
申请公布号 CN205052074U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3.02
申请号 CN201520837447.4 申请日期 2015.10.27
申请人 吉林大学 发明人 贾洪雷;马云海;裴高院;王虎彪;肖杨;马圣胜;高知辉;尚文博;张东光
分类号 A01B13/08(2006.01)I 主分类号 A01B13/08(2006.01)I
代理机构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代理人 邵铭康;朱世林
主权项 一种仿生深松铲,由表层深松铲(1)、连接架(2)、底层深松铲(3)、螺栓组Ⅰ(4)、螺栓组Ⅱ(5)、铲翼Ⅰ(6)、螺栓组Ⅲ(7)、铲尖(8)、铲翼Ⅱ(9)和螺栓组Ⅳ(10)组成,其特征在于铲尖(8)后部经螺栓组Ⅲ(7)与底层深松铲(3)下端固接;表层深松铲(1)的铲柄Ⅰ(20)上部穿于连接架(2)的矩形孔Ⅰ(21),铲柄Ⅰ(20)两侧经螺栓组Ⅳ(10)与连接架(2)中左侧板(25)和右侧板(27)的组孔Ⅰ(26)固接;底层深松铲(3)的铲柄Ⅱ(13)上部穿于连接架(2)的矩形孔Ⅱ(23),铲柄Ⅱ(13)两侧经螺栓组Ⅰ(4)与连接架(2)中左侧板(25)和右侧板(27)的组孔Ⅱ(24)固接;表层深松铲(1)的前触土面Ⅰ(18)与底层深松铲(3)和铲尖(8)共同形成的前触土面Ⅱ(14)具有相同的轮廓曲线,其方程式为:y<sub>1</sub>=3×10<sup>‑6</sup>x<sup>4</sup>‑3×10<sup>‑4</sup>x<sup>3</sup>+0.0215x<sup>2</sup>+0.5389x+10.787其中:表层深松铲(1)的前触土面Ⅰ(18)轮廓曲线的x取值范围为0—64mm;底层深松铲(3)和铲尖(8)共同形成的前触土面Ⅱ(14)轮廓曲线的x取值范围为0—96mm;表层深松铲(1)的后触土面Ⅰ(19)与底层深松铲(3)和铲尖(8)共同形成的后触土面Ⅱ(15)具有相同的轮廓曲线,其方程式为:y<sub>2</sub>=3×10<sup>‑7</sup>x<sup>4</sup>‑5×10<sup>‑5</sup>x<sup>3</sup>+0.0069x<sup>2</sup>+0.4327x‑3.3639其中:表层深松铲(1)的后触土面Ⅰ(19)轮廓曲线的x取值范围为9—96mm,底层深松铲(3)和铲尖(8)共同形成的后触土面Ⅱ(15)轮廓曲线的x取值范围为9—160mm;表层深松铲(1)的前端触土面Ⅰ(17)为半径4—6mm的圆弧曲面;底层深松铲(3)的前端触土面Ⅱ(16)为半径4—6mm的圆弧曲面;铲翼Ⅰ(6)和铲翼Ⅱ(9)经螺栓组Ⅱ(5)对称固接于底层深松铲(3)两侧,铲翼Ⅰ(6)和铲翼Ⅱ(9)的底面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30‑70<sup>0</sup>,铲翼Ⅰ(6)和铲翼Ⅱ(9)的最低端与底层深松铲(3)中铲柄Ⅱ(13)顶端的距离H<sub>3</sub>为310‑430mm。
地址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