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高增益3-Z型Boost电路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增益3-Z型Boost电路,第一Z网络,第二Z网络,第三Z网络和输出电路。本发明以第一Z网络为第一级升压模块;以第三Z网络为第二级升压模块;以第二Z网络为开关切换模块;第九二极管、第二储能电容和负载为输出模块。开关管导通时,电源对第一Z网络中的两个感进行并联充电,第一储能电容对第二Z网络中的两个电感进行并联充电,第二储能电容对负载放电;开关管关断时,电源与第一电感串联后再与第二电感串联为第一储能电容充电,完成第一级升压;第一级升压模块与第三电感串联后再与第四电感串联给第二储能电容供电,完成第二级升压。整个电路只用一个开关管,且能获得较高的输出电压增益。
申请公布号 CN103490619B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3.02
申请号 CN201310423140.5 申请日期 2013.09.16
申请人 华南理工大学 发明人 张波;张桂东;杨立强;丘东元;肖文勋;黄子田
分类号 H02M3/07(2006.01)I 主分类号 H02M3/07(2006.01)I
代理机构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代理人 何淑珍
主权项 高增益3‑Z型Boost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Z网络(1)、第二Z网络(2)、第三Z网络(3)和输出电路,其中第一Z网络(1)由第一电感(L<sub>1</sub>)、第二电感(L<sub>2</sub>)、第一二极管(D<sub>1</sub>)、第二二极管(D<sub>2</sub>)和第三二极管(D<sub>3</sub>)构成;第二Z网络由开关管(Q)、第四二极管(D<sub>4</sub>)、第五二极管(D<sub>5</sub>)和第一储能电容(C<sub>1</sub>)构成;第三Z网络由第三电感(L<sub>3</sub>)、第四电感(L<sub>4</sub>)、第六二极管(D<sub>6</sub>)、第七二极管(D<sub>7</sub>)和第八二极管(D<sub>8</sub>)构成;输出电路由第九二极管(D<sub>9</sub>)、第二储能电容(C<sub>2</sub>)和负载(R)构成;直流电源(V<sub>s</sub>)的正极分别与第一电感(L<sub>1</sub>)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D<sub>1</sub>)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sub>1</sub>)的阴极分别与第二电感(L<sub>2</sub>)的一端和第二二极管(D<sub>2</sub>)的阴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sub>2</sub>)的阳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sub>3</sub>)的阳极和第一电感(L<sub>1</sub>)的另外一端连接;第二电感(L<sub>2</sub>)的另外一端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sub>3</sub>)的阴极、第四二极管(D<sub>4</sub>)的阳极和第五二极管(D<sub>5</sub>)的阳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sub>5</sub>)的阴极分别与第一储能电容(C<sub>1</sub>)的一端、第三电感(L<sub>3</sub>)的一端和第六二极管(D<sub>6</sub>)的阳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sub>6</sub>)的阴极分别与第四电感(L<sub>4</sub>)的一端和第七二极管(D<sub>7</sub>)的阴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sub>7</sub>)的阳极分别与第八二极管(D<sub>8</sub>)的阳极和第三电感(L<sub>3</sub>)的另外一端连接;开关管(Q)的源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sub>4</sub>)的阴极、第四电感(L<sub>4</sub>)的另外一端、第八二极管(D<sub>8</sub>)的阴极和第九二极管(D<sub>9</sub>)的阳极连接;第九二极管(D<sub>9</sub>)的阴极分别与第二储能电容(C<sub>2</sub>)的一端和负载(R)的一端连接;第二储能电容(C<sub>2</sub>)的另外一端分别与负载(R)的另外一端、开关管(Q)的漏极、第一储能电容(C<sub>1</sub>)的另外一端和电源(V<sub>s</sub>)的负极连接。
地址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环市大道南路25号华工大广州产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