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经络伏刺的方法及毫针并针针具
摘要 本发明涉及经络伏刺的方法及毫针并针针具。本发明的经络伏刺的方法为一种将针灸针以约与皮肤呈25°角刺入,再将针灸针沿皮下浅肌层经络线平直前行,至针身没入皮肤,通过沿经络段串联刺激穴位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本发明的经络伏刺毫针并针针具,结构包括单针,单针是由针尖,针体,针根,针柄和针尾五部分依次连接组成,两个或多个单针通过捆绑固定、胶带固定、焊接固定或卡扣固定方式并联在一起。本发明的经络伏刺的方法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本发明的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强度大,能满足伏刺进针、平铺留针方法的需要,具有安全性强和易于操作的优点。
申请公布号 CN105342841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2.24
申请号 CN201510576929.3 申请日期 2015.09.12
申请人 李仓廪;李作强;马力;张立亭;高严彬 发明人 李仓廪;李作强;马力;张立亭;高严彬
分类号 A61H39/08(2006.01)I 主分类号 A61H39/08(2006.01)I
代理机构 济南鲁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14 代理人 韩志方
主权项 <b>经络伏刺</b>的方法,其特征在于:①治疗时,备皮肤消毒用品、镊子、本发明的针具,首先确保治疗室内空间及物品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整洁;其次操作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刷洗干净,待干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进针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经络段,向患者说明留针时间,嘱病人选择合适的体位,如遇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者,一般建议其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确定进针部位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遵循从上至下,由内至外的顺序,当进针部位皮肤消毒后,需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②因所用本发明针具长度较长,一般采用双手夹持进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如使用带有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的本发明针具,则需将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固定在距针尖约2~3cm处并夹持,使针尖露出约1~2cm,将针尖固定在进针部位皮肤表面位置,左手持针柄,如使用焊接或胶带连接的本发明针具则夹持焊接后或已用胶带固定的针柄,使本发明的针具与皮肤表面呈10~30°夹角并以此角度进针;进针时双手协同用力,将针尖刺入皮肤约1cm,具体应根据患者体形胖瘦决定后,观察进针方向及角度,如发现进针方向偏离经络走向或进针角度过大/过小,可根据具体偏差将针尖部分稍向外抽,而后在皮下进行微调,调整正确后左手以使针体与皮肤表面平行的角度为方向用力推动针柄,右手帮助保持针体不因患者皮肤肌肉组织阻力或左手用力过猛而弯曲或折断,如使用带有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的本发明针具,则右手在针体没入皮肤的同时将薄滑套、卡扣或固定夹向针柄方向滑动,保持针具内各部分的进针轨迹一致,待针体整个没入患者皮下进针操作结束;<b> </b>③如使用胶带连接的本发明针具,可在留针时去除胶带捆绑,应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对单个毫针进<b>行行</b>针,以加强刺激量,提高疗效;进针后应观察患者是否得气,即针体在皮下是否引发患者类似酸胀、麻重、热、凉、痒、痛、抽搐或蚁行等感觉;如未得气,则应通过行针或重新进针等方法候气;进针及行针操作完毕后为防止针体滑出,可使用消毒后的医用胶带固定针柄,嘱患者尽量避免活动以免发生弯针、滞针或折针事故;留针时间一般为1~6小时,在此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变化,如发生晕针,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出针前首先去除用来固定针柄的胶带,如使用的是焊接法固定的本发明针具,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柄将针缓缓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如使用的是胶带连接的本发明针具,可在解除胶带捆绑后使单个毫针分别提出;当针退出后,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核对针数是否遗漏,并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地址 250012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东村4号楼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