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中的支撑件的设计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背光模组中的支撑件设计方法,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容纳腔、支撑件和光学部件;背板容纳腔设有矩形开口,光学部件为板材或片材,光学部件设置在背板容纳腔的矩形开口端,光学部件与背板容纳腔底面之间形成混光空间;所述支撑件包括一组支撑柱,该组支撑柱一端固定在背板容纳腔底面,另一端向光学部件延伸;所述各支撑柱的顶点与光学部件之间存在间隙,该组支撑柱顶点与光学部件之间的间隙的高度值由中心点往外逐步减小。本发明通过设计各支撑柱顶点与光学部件之间的间隙的高度值,使各支撑柱顶点与光学部件之间的间隙的高度值符合光学部件受冲击时的变形量,增加支撑柱与光学部件受冲击的受力点。将以上这种支撑件的设计方法应用于背光模组中时,可提高与背光模组配合的显示屏的耐冲击性能。
申请公布号 CN103742840B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2.17
申请号 CN201410038943.3 申请日期 2014.01.27
申请人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郑俊义;林博瑛;林韡
分类号 G02F1/13357(2006.01)I;F21S8/00(2006.01)I;F21V17/10(2006.01)I 主分类号 G02F1/13357(2006.01)I
代理机构 福州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1 代理人 戴雨君
主权项 背光模组中的支撑件设计方法,所述支撑件设置于背板容纳腔中,背板容纳腔设有矩形开口,背板容纳腔的矩形开口端设有光学部件,光学部件为板材或片材,光学部件与背板容纳腔底面之间形成混光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一组支撑柱,该组支撑柱一端固定在背板容纳腔底面,另一端向光学部件延伸;所述各支撑柱的顶点与光学部件之间存在间隙,该组支撑柱顶点与光学部件之间的间隙的高度值由中心点往外逐步减小;所述各支撑柱的顶点与光学部件之间的间隙的高度值按以下方法进行设计:以背板容纳腔的矩形开口端所在的平面为参照面,以背板容纳腔矩形开口的对角线交点为原点坐标(0,0),设定背板容纳腔矩形开口的长边长度为L<sub>1</sub>,短边长度为L<sub>2</sub>,并以过对角线交点且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线为X轴,过对角线交点且与短边方向平行的线为Y轴,将各支撑柱投影到背板容纳腔的矩形开口端所在的平面,设定支撑柱投影在背板容纳腔的矩形开口端所在的平面的坐标为(X<sub>1</sub>,X<sub>2</sub>),设定Y1为坐标为(X<sub>1</sub>,0)的支撑柱顶点与光学部件之间的间隙的高度值;H为坐标(0,0)的位置的光学部件受冲击时,向背板容纳腔底面变形的最大变形量;坐标为(X<sub>1</sub>,X<sub>2</sub>)的支撑柱顶点与光学部件之间的间隙高度值Y按公式(I)和(II)进行设计:Y1=(‑4H/L<sub>1</sub><sup>2</sup>)*X<sub>1</sub><sup>2</sup>+H;|X<sub>1</sub>|&lt;L<sub>1</sub>/2   (I);Y=(‑4H/L<sub>2</sub><sup>2</sup>)*X<sub>2</sub><sup>2</sup>+Y1;|X<sub>2</sub>|&lt;L<sub>2</sub>/2   (II)。
地址 360000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厦门火炬高新区(翔安)产业区翔海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