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中华绒螯蟹为亲蟹,将雌雄亲蟹分开进行暂养后,进行交配;对抱卵蟹在水温5℃以下饲养2个月以上;抱卵蟹产出卵,生成蚤状幼体,长成大眼幼体;在经仔蟹,长成幼蟹、蟹种再到成蟹。在从大眼幼体经仔蟹长成幼蟹的过程中,培育池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I期仔蟹后喂新鲜的色糜加猪血,豆腐糜;幼蟹培育阶段的七月前、九月后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七月至九月期间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从本发明与现有的养殖方法相比,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等特点,群体增重较现有的养殖方法提高10.2%,病害发生率由8%-10%降低到3%以下。
申请公布号 CN105309338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2.10
申请号 CN201410349214.X 申请日期 2014.07.22
申请人 周广安 发明人 周广安
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代理机构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代理人 孙忠明
主权项 一种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亲蟹选育:选择雌性个体在100克以上、雄性个体在150克以上的中华绒螯蟹为亲蟹;将雌雄亲蟹分开进行暂养;期间要以投喂鲜活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    b、亲蟹交配及饲养:将雌雄亲蟹按3:1的比例放在注有海水的水塘中进行交配;两周后干塘将雄蟹捕出,重新注入盐度相同的海水,进行抱卵蟹饲养;抱卵蟹放养密度以每亩500‑600只为宜,并投喂鲜活动物性饵料为主,辅投一些植物性饵料;抱卵蟹在水温5℃以下饲养2个月;    c、河蟹育苗:即从抱卵蟹产出卵,生成蚤状幼体,再长成大眼幼体;d、强化培育:从大眼幼体,生成仔蟹,再长成幼蟹;    培育池水温15‑30℃,溶氧量≥5毫克/升,pH7. 0‑9.0,NH<sub>3</sub>‑N含量≤0.1毫克/升,硫化氢不能检出,淤泥厚度&lt;lOcm,底泥总氮含量&lt;0.1%;培育池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4月中旬开始在培育池种植水草;水草分布要均匀;水草种植面积占培育池面积的2/3左右;    放大眼幼体时培育池水位60‑80 cm,透明度为50cm;放养的大眼幼体日龄必须达6天、淡化4天、盐度3%以下、规格16万只/kg左右;放养密度0.5‑1kg/亩;    大眼幼体下池后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I期仔蟹;I期仔蟹后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糜;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三次投喂,至蜕变为V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上下,同时搭喂浮萍;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I期仔蟹后,逐步加新水,水深达100cm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值在7.5‑8.O之间;大眼幼体经四周培育变成V期仔蟹后即转入幼蟹培育阶段;幼蟹培育饲料质量应符合GBJ3078和SC1052的规定;幼蟹培育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以内;七月前、九月后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七月至九月期间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投喂时间:七月上旬前早、晚各一次;七月中旬至八月底隔天投一次,傍晚时投;九月上旬至十一月上旬每天投一次,傍晚时投;    e、生态养殖:  即从幼蟹长成蟹种再到成蟹。
地址 225106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联桥村中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