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缓冲着陆腿及其缓冲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一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缓冲着陆腿及其缓冲方法,属于着陆腿技术领域。它包括外套筒(5)、内衬筒(3)、凹型筒(7)、旋转电机(1)、推杆(4)、浮动活塞(8)、活塞筒(12)、垫片(10)、蜂窝缓冲材料(11)、球铰(13)、足垫(14)、端盖(9)。该机构所具有的特点是结合了三种缓冲方式:油液缓冲、阻尼橡胶缓冲以及蜂窝缓冲方式,能够进行多级缓冲。该机构能够适应不同初始着陆情况,同时能够自动收放,无需人为地面操作。
申请公布号 CN103935525B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1.20
申请号 CN201410166168.X 申请日期 2014.04.24
申请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明人 聂宏;岳帅;张明;蒋锐;吴晓宇;张钦
分类号 B64D45/04(2006.01)I;B64G1/16(2006.01)I;F16F15/023(2006.01)I 主分类号 B64D45/04(2006.01)I
代理机构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代理人 贺翔
主权项 一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缓冲着陆腿的缓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缓冲着陆腿包括外套筒(5)、内衬筒(3)、凹型筒(7)、旋转电机(1)、推杆(4)、浮动活塞(8)、活塞筒(12)、垫片(10)、蜂窝缓冲材料(11)、球铰(13)、足垫(14)、端盖(9);所述外套筒(5)外壁布置有与运载器大梁固定连接的紧固装置(6);所述内衬筒(3)安装于外套筒(5)内;所述内衬筒(3)布置有内壁螺纹(15),所述凹型筒(7)上端外壁布置有外壁螺纹(16),凹型筒(7)通过其外壁螺纹(16)与内衬筒(3)内壁螺纹(15)的配合安装于内衬筒(3)内,所述旋转电机(1)安装于外套筒(5)上端且输出轴与内衬筒(3)固定连接;所述凹型筒(7)纵向剖面呈“凹”字形;“凹”字形上部的凹槽内即为上油腔(18);上油腔(18)外侧及下部即为下油腔(20),下油腔(20)下部为非封闭结构;上油腔(18)和下油腔(20)之间通过油液阻尼孔(19)相连;所述推杆(4)上端与内衬筒(3)固定,推杆(4)下端伸入到凹型筒(7)的上油腔(18)中,所述浮动活塞(8)安装于上油腔(18)中并位于推杆(4)下方,起到密封上油腔(18)中油液的作用;所述垫片(10)安装于所述活塞筒(12)内,用于分隔下油腔(20)中的油液与活塞筒(12)内的蜂窝缓冲材料(11),所述蜂窝缓冲材料(11)安装于活塞筒(12)内位于垫片(10)以下的空间;所述足垫(14)通过所述球铰(13)安装于活塞筒(12)的下端;所述端盖(9)安装于外套筒(5)下端且布置于凹型筒(7)外侧,凹型筒(7)外壁沿轴向开有导向槽(17),所述端盖(9)具有与导向槽(17)相互配合的凸起,保证凹型筒(7)沿轴向直线运动;所述缓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过程:步骤1、当降落前启动旋转电机(1),旋转电机(1)带动内衬筒(3)在轴向固定位置旋转,进而使得凹型筒(7)直线向下运动,凹型筒(7)达到与内衬筒(3)螺纹配合的极限位置,即锁定位置;步骤2、当运载器正常着陆时,载荷经过足垫(14)传递到活塞筒(12),活塞筒(12)向上运动压缩下油腔(20)的油液,油液通过布置在凹型筒(7)上的油液阻尼孔(19)进入上油腔(18);浮动活塞(8)也随之向上运动,当油液全部由下油腔(20)进入上油腔(18)后,凹型筒(7)与垫片(10)接触,垫片(10)中的橡胶缓冲夹层缓冲吸收剩余的一小部分能量;步骤2‑1、当着陆冲击力小于布置在活塞筒(12)中蜂窝缓冲材料(11)的压溃载荷时,蜂窝缓冲材料(11)不压溃;步骤2‑2、当运载器非正常着陆,即以较大的初始着陆速度着陆时,油液阻尼力增大,达到或超过蜂窝缓冲材料(11)的压溃载荷,进而通过垫片(10)压溃蜂窝缓冲材料(11),此时油液缓冲和蜂窝压溃同时进行,共同吸收较大的冲击能量;步骤3、运载器着陆后,再次启动旋转电机(1),凹型筒(7)向上运动到初始位置,过程中推杆(4)推动浮动活塞(8)使油液从上油腔(18)流回下油腔(20);正常着陆时蜂窝缓冲材料(11)不发生压溃,非正常着陆时蜂窝缓冲材料(11)已压溃则进行更换,此时即可进行下一次发射。
地址 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